波旁艦隊沒想到英國艦隊會折返,導致前期的計劃被打亂,負責這次行動的指揮官希昂納,只好緊急下令艦隊準備迎戰。
而英國艦隊方面,納爾遜也同樣臨時下令艦隊改成戰斗陣型,不過他知道就自己這點兵力無法和對方正面作戰,只好讓艦隊降低航速,隨機應變,另外派出一艘巡洋艦向斐希元帥求援。
………………………………
今天海上多云,視線比較差,這樣的天氣對海上作戰本來就十分不利,但波旁艦隊選擇這樣天氣進攻直布羅陀,顯然是有過充分的考慮。
天氣狀況差,容易迷惑島上的英軍,認為波旁海軍不會選擇這種天氣采取軍事行動。
這次波旁艦隊進攻直布羅陀,采取強行登陸的策略,在占領熱亞那戰爭中,有了海上登陸作戰的經驗。
出其不意,集中兵力打開一個缺口,一哄而上,迅速形成優勢,方能一槌定音,畢竟島上的英國守軍就萬把人,至于英國駐守艦隊可以忽略不計。
還有就是如何應對英國混合艦隊,開始很多將領提出直接迎戰,集中優勢力量擊潰英國艦隊,這樣可以直接解除直布羅陀海峽海上的防御,為登陸創造外圍條件。
這種作戰計劃雖然穩健,但有一個很大問題,容易陷入和英國艦隊的消耗戰,這是目前查理最不愿看到的事情,原因很簡單,這位皇帝缺錢。
既然穩扎穩打不可選,就只能兵行險招,選擇突襲直布羅陀,實施這一計劃,除了要保密,就是保證行動快速。
查理給這次軍事行動起代號為“閃電計劃”。
這應該是歐洲最早所謂的閃電戰,說是閃電,但受限于這時代運輸的局限,從收英國出動艦隊的消息,到馬拉加軍港集結完畢,用了將近一周的時間,而同一時間,英國混合艦隊也已經進入直布羅陀海峽。
……………………………
英國艦隊經過直布羅陀,相互確認安全時,正好是波旁遠征艦隊離港南下,潛伏在直布羅陀附近海域的偵查船,很快就把英國艦隊的信息上報。
確認英國艦隊正好錯開自己艦隊,希昂納下令全速前進,他感覺這次計劃出乎意料的順利,因為英國混合艦隊是這次行動的最大變數。
這次擔當主力的海軍陸戰隊指揮官依然是考斯特,他也是波旁帝國海軍陸戰隊的總司令,已經是元帥軍銜的他,卻只有四十二歲,是目前為止波旁帝國最年輕的元帥。
為了這次行動能順利實施,查理下令成立陸海聯合參謀部,負責指定這次的軍事行動計劃,也借此機會,整合原法國和西班牙海陸兩軍力量,結束并國不合軍的尷尬局面。
所以這次負責登陸作戰的海軍陸戰隊士兵成份復雜,除了西班牙,也有很多法蘭西,還有少數荷蘭。
可以說這是一支多族裔組成的部隊,共計兩萬,人多又存在較大差異,如何協調整合,也是考斯特必須克服的問題。
…………………………………………
這份由查理最后簽署并寄以厚望的軍事計劃,在今天被突然的納爾遜艦隊打亂,這也許就是所謂的人算不如天算。
海軍的存在就是進攻,這是歐洲海軍強國為之信奉的軍事理念,納爾遜是這樣,希昂納也是如此,在他們相互謹慎、試探、觀察后,都十分果斷的下令進攻。
狹路相逢勇者勝,這話在海上戰爭也同樣適用,只是更為老練的納爾遜,卻更側重于遠距戰,就是保持射程距離,因為他的戰艦噸位上處于劣勢,在運動中始終保持最大射程,跟對方進行戰術糾纏。
英國艦隊采用這種游擊戰術,的確讓波旁艦隊十分難受,戰艦噸位大,靈活性就差,往往瞄準射擊,很快就失去對方目標,想追又追不上,英國人對戰艦強大的操控能力,展現的淋漓盡致。
希昂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