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揚(yáng)旌第471章 四面合圍
天空中的烈日像一個巨大的火球,把地面烤炙得滾燙,那一望無際的金色麥田仿佛都著了火,在蒸騰起來的水汽折射下,空間仿佛都在扭曲。
大青馬熱得直喘氣,身上汗津津的,高不凡勒定馬,手搭涼棚望去,但見眼前麥浪滔滔,無邊無際,甚是壯觀。
樂壽縣地處冀中平原中部,地勢平坦開闊,一馬平川,適合種植冬小麥,秋種夏收,如今正值冬小麥成熟的季節(jié),所以一眼望去,滿目金黃,一片豐收的喜人之景,但是,高不凡此時卻面色有些凝重。
話說自從上次奇襲高陽縣城后,段達(dá)便把指揮權(quán)交給了高不凡,自覺退居二線,此后的一個多月,高不凡調(diào)兵遣將,與王須拔的主力部隊(duì)激戰(zhàn)十余次,陣斬厚土將軍和烈火將軍,最終把王須拔和厲山飛逼得退守博野縣城龜縮不出。
至此,王須拔和厲山飛麾下的五行將軍只剩下一個洪水將軍了,另外還有一個高陽公馬行空,一個博野公甄翟兒,合計(jì)兵力五萬左右。
反觀高不凡,麾下合計(jì)兵力一萬出頭,其中約三千騎兵,剩下的都是步兵,本來段達(dá)麾下還有一千騎兵的,但那是段達(dá)的嫡系,是他保命的老本,并沒有交給高不凡指揮,而是隨他留守高陽縣城,
王須拔麾下兵力五萬,而高不凡只有一萬,二者看似兵力懸殊,但正面真刀真槍干起來,王須拔肯定干不過的,畢竟高不凡麾下這一萬人都是裝備精良的正規(guī)軍,還有三千輕騎兵,而王須麾下這五萬人,絕大部份都是扛鋤頭和糞叉的泥腿子,配備了兵器的主力也就七八千人的樣子,騎兵更是少得可憐,一千不到,否則也不會被高不凡打得龜縮在博野城中不敢出來。
所以說,王須拔這支人馬仗著人多欺負(fù)一下像段姥這種慫貨可以,真遇上硬茬就現(xiàn)出原形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正所謂兵貴勝而不貴久,再精銳的部隊(duì),如果長期作戰(zhàn)也會疲憊,士氣低落,譬如魚俱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不斷地取得勝利,但是始終沒有消滅賊首劉元進(jìn),使得賊兵被打散了又積聚起來,反反復(fù)復(fù),沒完沒了,士兵長期在外征戰(zhàn),以至于師老疲憊,不得不停下來休整,結(jié)果又?jǐn)偵狭艘粋€愛猜忌的皇帝,最終把命也搭上了。
高不凡得知魚俱羅被斬首的消息,傷感之余也吸取了教訓(xùn),占據(jù)高陽縣后便主動覓戰(zhàn),與王須拔正面硬撼十余戰(zhàn),短時間內(nèi)便逼使后者躲進(jìn)博野城中不出。
而自從王須拔龜縮進(jìn)博野城之后,高不凡便安逸多了,他開始放慢節(jié)奏,圍而不攻,讓士兵得到充分休息的同時,又從安樂郡調(diào)來了兩千名鷹揚(yáng)府軍,將過渡疲憊,狀態(tài)不佳的士兵輪換回去。
五天前,一直龜縮在博野縣城的漫天軍估計(jì)是糧食快要吃完了,突然主動出城決戰(zhàn),雙方激戰(zhàn)了一日一夜,尉遲敬德和段則成兩人各率一千輕騎反復(fù)沖擊漫天軍的側(cè)翼,終于沖破了對方的軍陣。
漫天軍的陣腳一亂,高不凡立即果斷全軍壓上去發(fā)動總攻,一擊而潰。漫天軍兵敗如山倒,最終分成兩路落荒而逃,一路由王須拔率領(lǐng),逃往東南方向,而另一路則由厲山飛率領(lǐng),逃往河間郡西邊的博陵郡。
于是高不凡也兵分兩路,尉遲敬德率領(lǐng)兩千騎兵和兩千步兵追擊厲山飛,而高不凡則親率一千騎兵和五千步兵追擊王須拔。
這五天內(nèi),王須拔率著殘兵且戰(zhàn)且退,從博野縣逃到了河間縣,又從河間縣逃到了樂壽縣,看樣子是要逃往東南邊的平原郡或者渤海郡了。
高不凡率軍一路追殺,雖然一路上不斷俘獲了大量的漫天軍逃兵,但絕大部分都是老弱病殘,年輕小伙很少見,由此推斷,王須拔的主力仍在,而且內(nèi)部供給仍然充裕。
所以高不凡越追便越感覺不對勁了,王須拔這是真潰逃,抑或是另有目的?
看著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