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準備專門介紹一下,軍艦排水量的各種情況。
當然,這種介紹是籠統的,口語化的,不是專業性的定義,有興趣想要了解的,可以看看。
排水量,就是船“擠”進水里的時候,“排開”的這部分水的“重量”。
因為浮力等于重力,所以排水量等于船的重量,曹沖稱象就是用的這個原理。
軍艦的排水量,有幾個不同的級別,分別是空載、標準、正常、滿載、最大。
乍一看上去,似乎很清楚明白,就是空船多少噸、裝滿東西多少噸什么的。
仔細一想又有點糊涂,這標準是怎么個標準法,正常又是什么?還有不正常的嗎?最大和滿載又是啥區別?
我們日常中,最常聽到、見到的,應該就是標準和滿載這兩個,也是稍微有點迷糊的兩個,我們現在就先說說這兩個。
所謂的標準,是人為指定的,是海軍條約時期扯皮扯出來的。
其實空載、標準、正常、滿載、最大,這些不同級別的排水量的現代定義,都是條約時代整出來的。
在那海軍條約之前,對于軍艦噸位的描述,通常習慣說的就是古典式的,自然形成的“滿載排水量”。
就是籠統的,把船艙加滿,把補給帶滿,準備離港起航的,整個軍艦滿狀態下的噸位。
因為是籠統的,自然形成的,古典時代的稱呼,沒有明確的標準,不同國家的情況略有所不同。
特別是,滿載的“滿”的標準,其中所包含的成分,在不同國家的軍艦上相差很大。
例如,意呆和法雞的地中海澡盆戰艦,設計只要裝四五千噸燃油就夠用了。
大英的艦隊要在全球殖民地宣示存在,美帝要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大洋活動,都是恨不得有無限航程,燃料得盡可能多。
其中衣阿華做到了極致,船艙里面有將近9000噸的燃油,這都能當小型補給艦用了。
衣阿華和維內托的載油量,直接差了四五千噸。
而南達科他級的三座三聯16英寸k6主炮塔,重量加起來也只有4200噸而已。
兩者之前差出了三座三聯16英寸主炮的重量,一艘主力戰列艦的主武器的重量。
這個重量要是放在以前,也許也不太明顯,或者沒有人太在意,甚至噸位大的還能拿出來吹牛皮。
但是到了需要限制海軍主力艦噸位的條約上,這四五千噸燃油就格外的刺眼了。
條約型戰列艦的噸位,也只有35000噸而已。
所以這東西不扯皮是不可能的。
最終按照大英的建議,先把排水量的定義確定下來,然后選擇一個相對公平的標準來簽條約。
于是,大家首先定義了空載排水量,就是功能完全的,但是徹底的一艘空船。
“艦船建造完工,設備裝置安裝完畢,不含人員及食物、液體(各種油料、淡水)、彈藥,管路中均無油或水。”
這是干干凈凈的出場狀態。
然后是第二級別,也就是后來的標準排水量,把所有裝備、彈藥和人員配齊,但是不裝燃料。
“空載排水量加上額定人員、食物、淡水、彈藥、供應品、液體負荷(帶有壓倉用途的艙底油和艙底水,管路中的液體)等,但不含燃油、滑油、航空煤油。”
這個標準排水量,之所以被叫做“標準”排水量,就是因為他是海軍條約核定軍艦噸位的標準。
所有的噸位限制,都是按照這個噸位核算的,所有的檢查也按照這個標準檢查。
所以各個海軍和設計師們,都在這個地方絞盡了腦汁,努力的偷奸耍滑,或者是紙面減重。
例如帶有壓倉用途的燃料艙,這部分燃料用掉之后,也會加海水來壓倉,維持船舶穩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