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洲島,也就是后世稱之為加里曼丹島的地方。
一個小小的島嶼上擠著這么多股勢力,注定這是一個不太平的地方。
18世紀以來,島上就一直沖突不斷。
有島嶼上不同酋幫之間的沖突,也有華人與酋幫之間的沖突與不同利益派別的華人公司幫會之間的沖突。
荷蘭東印度公司擴張之后,在巴達維亞殖民政府的授意下,荷印公司又占據了婆羅洲島沿海的貿易據點。
荷蘭東印度公司染指婆羅洲島之后,十分忌憚當地華人公司幫會的實力。
荷蘭東印度公司擔心這些華人團體太過強大會威脅到自己在東印度群島的統治。
不過很矛盾的一點是,荷蘭人想要在東印度群島攫取到更多的財富,又不得不依靠當地華人創造更多的財富為荷印公司提供稅收。
畢竟當地的土著創造不了多少財富,東南亞的大部分財富不是掌握在當地酋邦王公貴族的手里,而是掌握在自鄭和下西洋以來,移民定居在東南亞各地的華人手里。
這個規律到了21世紀也沒改變,東南亞的近代史,有半部是華人移民的開拓史和血淚史。
只是經歷了數不清的排華騷亂之后,東南亞華人都有意無意淡化了自己的華人身份,謀求將自己本地化。
寄希望融入當地文化,以避免再次招致毒手。
哪怕是華人移民占比超過75%的新加坡,明明是當地的多數群體,卻對自己華人的身份一直含糊不清。
對待東南亞華人的態度,無論是西班牙殖民政府,荷蘭殖民政府還是英國殖民政府,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利用和打壓。
利用華人為他們的殖民政府創造財富,一旦華人有坐大的苗頭。
殖民政府便唆使當地酋邦打壓華人,不過這些酋邦很多時候都不怎么頂用。
最后這些殖民公司政府還是要利用華人不同幫派之間的矛盾,挑起華人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內斗。
如果還是不能壓制住日益強大的華人勢力,或者是陰謀破產,那就自己直接出手。
185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政府直接從巴達維亞調兵遣將,支援荷印公司在婆羅洲島的拓殖勢力攻打打勞鹿的和順總廳(以大港公司為首的華人公司幫會聯盟)。
雙方自此開始了長達四年的公司戰爭。
這也是婆羅洲島上的華人勢力第一次團結起來對抗西方殖民勢力。
開戰當年,東萬律的蘭芳公司,以及三條溝公司兩股當地最大的華人勢力在這一次選擇了和自己的同胞站在同一條戰線上抗擊荷蘭人。
華人聯盟在開戰之初倒是打出了不錯的戰績,甚至把坤甸西北部被荷印公司強占的邦嘎給奪了回來。
只是在經過三年的戰爭之后,華人已經漸漸力不從心。
荷蘭東印度公司有本土源源不斷地輸血,而這些華人并沒有。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
1850美洲黃金大亨
蘭芳公司羅伯芳從乾隆年間就上表乾隆,希望大清朝能夠派出官吏和軍隊對華人所控制的婆羅洲西部的坤甸地區進行直接管轄,以為大清萬里石塘(南沙群島)之門戶。
進可震懾南洋諸土番和西洋人,保南洋華人身家安全,退可保大清南方海疆。
不過以滿清統治者的鼠目寸光,羅伯芳的這一要求自然是被回絕了,甚至都不愿意接受蘭芳大總制共和國成為大清的藩國。
在滿清統治者眼里,大清這么好,你們這些刁民還移居海外,不是在打大清的臉嗎?
滿清統治者對海外華人的態度一直都很不好,認為所有的海外華人不是海寇盜賊,就是和明鄭,天地會勢力一樣要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