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六年至治平十二年的這七年間,大虞整體向好,國力有所恢復。
朝堂之上,治平帝由于身體等各方面原因,將內廷權利下放給宦官,外廷則是拜孟津候為宰相。
內廷外廷相互制衡,黨爭矛盾有所緩解,一應治政方略未有失偏頗。
地方上,雖然苛捐雜稅依舊數目繁多,但風調雨順,普通黎民佃農家中也能有余糧存下。
沒人造反,動蕩了幾十年的國家安定了下來,有媚上的史官將這段時間的平穩稱為“治平中興”。
但治平十三年起,一場橫掃南北的旱災出現,讓底層的災民們再度認清了大虞的上層統治者。
貪官污吏層出不窮,朝廷下發的賑災銀子,六部官員撈一半,到州里面刮剩兩成,郡里面就只剩半成。
最后到下面的災民手中,就只剩下清湯寡水,一碗粥里面有幾粒大米就算不錯了。
所幸前幾年的好日子積累下來了一點元氣,一場旱災還不能讓苦哈哈們揭竿而起。
直到蠻荒入侵,日子才漸漸過不下去。
蠻荒乃是除大虞三十六州之外所有地方的統稱,包括北方外州之外的草原之地,以及西南方向的十萬大山。
這些地方沒有受到古夏文明熏陶,就連歷代王朝也不想去蠻荒開疆擴土,所以大虞鼎盛時期的疆域也就止步于三十六州。
北蠻和南蠻是大虞最近,也是接觸最多的蠻荒之地,那里生存的蠻人生存環境惡劣,不知禮儀教化。
所以生活在大虞的人族又被稱為諸夏,生活在蠻荒的人族又被稱為諸夷。
原來在大虞風調雨順的這幾年里面,蠻荒的氣候并沒有改善,反而同治平五年之前的大虞一樣,天災不斷。
在又一次千年難遇的寒毛風吹過后,北蠻夷族凍死之人不計其數,御寒的皮毛不夠,過冬的糧食不夠。
蠻荒同大虞一樣,野外鬼物遍布,他們又沒有祖靈庇佑,平常都靠祭祀活人免受侵擾。
但現在年老體弱之人都凍死餓死了,野神們卻不管這些,還時不時上部落討要生人吞食,難不成出青壯?
北蠻之地的夷族們只好尋求出路,初時他們還互相攻打,直到一個名為戎的部落出現。
戎部落的首領戈自稱得到天眷,可以與蠻荒鬼神溝通,臣服于他的部落免受鬼神襲擾。
戎部落的青壯超過十萬,勇士也有幾千,很多部落為了生存只好投靠。
戈也遵守承諾,庇護投靠他的小部落,但并沒有停止吞并其他部落,因為只有這樣才有足夠的活人祭祀鬼神。
戎部落越來越大,覬覦它的野鬼也越來越多,但北蠻之地剩下的夷族不是一時難以吞并,就是距離過遠。
沒有活人祭祀,沒有過冬皮毛和糧食,戈最終將目光放在了南邊的諸夏之地。
在以前,戈是無論如何都不敢冒犯大虞的虎威,諸夏歷代王朝著實將他們打痛了。
但部落的大祭司告訴他,現在的諸夏王朝大虞十分虛弱,不妨一試。
去搶一把,戎部落還有希望,不搶,部落的族人就只能等死。
當然這只是戈冠冕堂皇的外在理由,他覺得自己一生下來就該為王,所有荒地部落的王。
這也就是戎部落自身的糧食都不夠,還要抓住這次機會吞并其他部落的原因。
治平十二年冬,北蠻起兵南下劫掠最近的大虞外州,云州。
云州久未經歷戰事,但云州之民尚武剽悍,戰斗力不低,并且邊關城高墻厚,易守難攻。
如果邊郡主官是個有能力,有勇氣的,說不定還能堅守邊關,固守待援,不會輕易被侵入云州腹地。
然而云州邊郡的郡守郡尉都是廢物點心,他們才從內廷宦官手下買來五品高位,還沒來得及撈上幾筆,誰料蠻人就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