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的時間過去,不僅蠻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夏地的局勢也變換極快。
北地的秋季并不像南方大多數地區一樣風調雨順,而是各種災害連綿不斷。
首先是發酵已久的大旱,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無法引水灌溉,秋收只是減產還尚屬挨挨餓就過去的事。
但緊接著的蝗災,徹底將北方的秋收推向絕境,赤地千里,有的一縣一郡都是顆粒無收。
存糧吃完吃樹皮,樹皮吃完吃草根,最后連第二年的種子都吃了。
這下就徹底沒希望了,什么都沒得吃,只能背井離鄉,成為逃荒的流民。
“治平中興”那幾年積累的元氣,早就耗盡了,現在地方官府沒有足夠的存糧,如何救災。
官員們不約而同將流民趕出縣域,防止他們禍害家鄉,流民越聚越多,最后成了流民潮。
最后的結果反而是每到一地縣城,縣衙必須拿出糧食讓他們吃一頓飯喝一碗粥,這樣流民才肯離開。
但人的欲望總是無窮無盡,特別是有野心家挑動的時候,那事情可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流民周良在流民群中宣揚縣城內的糧食很多,只是縣太爺不愿意拿出來給他們吃,號召大家繼續討糧不要再流浪。
于是第二天在流民們的要求下,縣令也為息事寧人趕快送走他們,再賑濟了一次稀粥。
如此,也坐實了周良的說法,縣城內確實是有足夠糧食的。
第三天,流民還沒走要求再喝一頓粥,縣令哪里肯當冤大頭,緊閉城門,不理流民們的訴求。
第四天,第五天……
每當流民們想離開前往其他縣城求食時,周良帶著一伙人就會阻攔,說縣太爺不會看他們餓死,明天一定會有粥喝。
當連續幾天之后,縣令依舊沒放糧,而這時想離開的流民因為太久沒吃東西,已經走不動道了。
夜深人靜之時,周良不知道從哪拿出一袋麥子,煮了給大家每人分食一口。
他自稱乞活王,宣布繼承上一任乞活王王嘉的遺志,勢要將“求活路,均田地”進行到底,為流民們謀個活路。
乞活王的名號,豫州大地上誰沒聽過,每個人都對那位想帶著大家求活路的乞活王尊崇不已。
現在這一口麥子也算是救了他們一命,破城途中可能會死,不破城一定會死!
由此,周良使人點燃火把,于縣城四周搖旗吶喊乞活王回來了。
縣城震動,畏懼乞活王威名,大多衙役縣兵不敢守城,偷偷逃回家中。
周良抓住機會,以一簡陋云梯先登,隨后破城。
全城大洗三天,不分貧賤,只要是錢糧全部給我拿出來。
如此又得縣城流民三萬,周良聚眾十萬號百萬,一路就食向洛都方向進發。
流民越聚越多,周良的勢力也越來越大,他雖沒中過秀才,但也在私塾度過幾天書,懂得一些書中道理。
他不同于王嘉真想推翻大虞,周良想的是挾眾求招安,這才一路朝著洛都求食。
到興平四年九月底,周良已經席卷一郡之地,期間和郡兵打過一仗,險勝。
還因此建起了老營,有精壯干卒五千,成為他裹挾百萬流民的資本。
乞活王!名號太響亮了,起碼對于洛都的朝堂公卿是如此,治平年間被圍城三月的噩夢實在難以忘懷。
出兵賑災,無論哪一樣,總得有糧食才行。
中央朝廷的那點倉糧還不夠養活洛都人,哪里能發下去出兵賑災,官員們自己吃什么。
朝廷有難找丞相,這是眾人的共識,但丞相卻給了一個驚得太后都出面了的建議,遷都!
豫州雖然位于天下腹心,但一馬平川無險可守,縱是富饒繁華,連綿多年的天災人禍下來,底蘊精華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