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掌控了蜀地的主要權力。
哪怕他倚重的外地兵馬和蜀地本土勢力極為不合,時常爭鋒相對,但他就是有這個手腕平衡雙方。
外地兵馬就是當初姬鄢入蜀時,從四面八方投靠而來的一些中原潰兵,他們畏懼朝廷的責罰,因而請求姬鄢的庇護。
作為皇室宗親,朝廷這點面子還是要給姬鄢的,也因此姬鄢不是孤身入蜀,而是有了一支近三萬人的護衛(wèi)。
雖說是潰兵,但有姬鄢供養(yǎng),三萬中原兵很快就恢復了戰(zhàn)力,為姬鄢治蜀發(fā)揮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隨著時間流逝,蜀地在姬鄢的手中越來越繁華,逐漸恢復了太平盛景,在一些小人的阿諛奉承之下,他飄了。
他開始沉迷于對他的功德歌頌,對看似盛景下的危機視而不見,認為自己是姬家宗室的頂梁柱,為大虞江山守護了一片凈土。
由此親小人遠賢臣是也。
但那些都不關鍵,蜀地的安穩(wěn)形態(tài)能承受君主一時的昏庸,也許是衰老和疾病讓他沒有安全感,姬鄢越發(fā)重視兵權。
不過因為對益州豪強的殺戮太多,他有些不相信益州兵,大量資源傾斜在中原兵身上。
姬鄢一邊繼續(xù)引入中原的流民潰兵,給他們分糧分田,一邊憑借中原兵鎮(zhèn)壓地方,倚之為蜀國禁軍。
中原兵極為抱團,在姬鄢的支持下欺壓益州兵馬,劫掠本地豪強,每次外出剿匪平叛都搞得地方怨聲載道。
可以說,姬鄢手下的禁軍和本地兵馬的不平衡,才是姬鄢如今的危機所在。
酆都鬼群本來跑出來并不多,只要及時派兵鎮(zhèn)壓,就是一場小亂子。
但當時錦官城剛好發(fā)生了叛亂,附近郡縣有一個豪強受不了禁軍將領的盤剝,起兵造反。
其實這豪強的叛亂不過是聲勢大雨點小,區(qū)區(qū)三千兵,打了半月才拿下一座縣城,這能對錦官城造成威脅嗎?
用驚弓之鳥形容姬鄢剛剛好,他很怕豪強叛亂的背后還有其他本地世家的支持,沒有調查清楚前,姬鄢不敢放禁軍去平定鬼災。
于是乎,他不聽大臣勸誡,作出了不分輕重緩急的決定。
著酆都周邊郡兵聯(lián)合堵住鬼群流竄,錦官城禁軍留守,鎮(zhèn)壓豪強叛亂。
結果自然不出所料,地方郡兵訓練、軍資不足,導致兵無戰(zhàn)心,鬼群一沖,軍氣就散了,根本堵不住鬼群的流竄。
而姬鄢私底下組建的暗衛(wèi),這時調查清楚,錦官城附近的豪強叛亂只是個例。
等禁軍平叛,再去堵截鬼群時,酆都鬼群已然形成了鬼災。
要不是酆都所在的巴郡地形復雜,河流關口眾多,可能蜀地的鬼災已然無法挽回。
如今蜀國禁軍正以江州、合川、安漢等堅城為依托嚴防死守,在仙門道士的幫助下,倒也把鬼災堵在了巴郡之內。
可正是前面的決策出現(xiàn)了問題,導致如今超過五萬的蜀國禁軍被拖入了鬼災泥潭中,在巴郡鬼災未滅之前,他們想脫身都不行。
一旦沒有仙修們在城市中的布下法陣防御,小股軍隊很容易被鬼群吞噬,集體大規(guī)模行軍又容易引來整個巴郡的鬼物。
軍氣能克制妖邪鬼物,可軍卒個體的充沛血氣又是鬼物最愛,吞噬一個有武道底子的軍卒血肉,能比得上十來個普通人了。
如果提前動用大軍,那如燭日的盈天氣血,必將引來鬼群和蜀軍的提前決戰(zhàn),蜀軍敗象居多。
現(xiàn)在巴郡的形勢就是仙修領著小隊精兵,外出絞殺消磨鬼群,等鬼群衰弱鬼物數(shù)量減少到一定程度,再出動大軍正面對決。
想法很好,殊不知從酆都地府逃到陽世酆都的瘋鬼只會越來越多,不以雷霆之勢打到酆都堵住缺口,蜀地必將淪為鬼蜮。
這也是李隆顧不上修整楚軍,年關一過,便大舉伐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