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起意的酒局,往往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項羽臨時叫劉邦吃飯,一是能應付一下范增的要求,畢竟原計劃作廢已經讓他很不滿意了,再把備用計劃也攪黃了有點兒說不過去;二是可以借著吃飯試探一下劉邦的底細,看看這家伙到底安的什么心思,是真心臣服還是假裝投降,也算是一舉兩得。
劉邦雖然有千萬個拒絕的理由,但他不能拒絕,因為項羽現在是大佬,劉邦沒得選,也只能咬著牙答應下來。
但,飯不是那么好吃的……
中國人吃飯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叫聚餐,一般沒有明確主題,以聯絡感情為主;一種叫飯局,這種有明確主題,有做局的,有入局的,有陪局的,各有分工,通常圍繞主題進行,以商討事情為主。而這次項羽在鴻門設宴招待劉邦,項羽和范增是設局的,劉邦是那個不得不主動選擇入局的,這頓飯的主旨注定與吃飯無關。
既然沒得選,劉邦也只能硬著頭皮上啦!
畢竟是行軍打仗期間,說是赴宴,其實也沒那么講究,僅僅在鴻門軍營的開闊地帶,設置了一塊場地作為臨時的宴席場地,場地四面有帷幔作為遮擋,倒也顯得清凈自在。
一行人進入宴席場地以后,項羽和項伯坐在一起,兩人坐在西邊;范增自己坐一桌,坐在北邊;劉邦自己坐一桌,坐在南邊,張良沒有資格入座,只能站在劉邦旁邊。從整體布局上看,宴席場地的入口應該在東邊,因此項羽坐在西邊正對著大門,是主位;范增作為干爹和重要將領,坐在項羽左手邊,根據古人左尊右卑的習慣,范增的地位高于劉邦,因此劉邦從座次上看,就是處于下風。也有觀點認為,從習慣上看,坐北朝南的位置最尊貴,因此范增的地位最高,其次是項羽,最次是劉邦,但是我個人認為這種觀點不一定正確,盡管范增設計了鴻門宴,但是有決定權的還是項羽,因此,結合座次布局來看可能更為準確。
入座以后,大家就開始有一搭沒一搭地瞎聊,但是礙于劉邦和項羽的差距實在太大,兩人并沒有什么共同話題,基本上就是相互敷衍,項羽隨便講兩句話,劉邦可勁兒點頭對對對,順便吹兩句上將軍威武,項羽覺得氣氛有點尬,劉邦覺得自己有點假,但是也只能這么尬聊。
就在大家尬聊喝酒的過程中,范增沒事兒就咳嗽兩聲,邊咳嗽還邊沖著項羽使眼色,看項羽沒反應,老頭有點兒焦慮了,這都啥時候了,還在這兒跟他扯淡呢?為了讓項羽感覺拿主意,范增時不時就晃晃手里的玉玦(讀音為jué,指環形有缺口的玉器),拿出了諧音梗暗示項羽趕緊做決定。
結果范增晃了三次,項羽都沒反應,韓信作為執戟侍衛,一直在宴席場地里站崗,眼看著范增那張老臉青一陣白一陣,看來他要急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