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歷史的發展的,其實是每一個普通人。
按照謀士建議,陳勝派使者向武臣祝賀,并讓他火速調動軍隊向西進入關中。
張耳、陳馀趕緊勸說武臣說:“大王在趙地稱王,這并不是楚國的本意,只不過是將計就計來祝賀大王。楚王滅掉秦國之后,一定會過來收拾我們。希望大王不要向西進軍,而是要向北發兵奪取燕、代之地,向南進軍收繳河內,擴充自己的勢力范圍。這樣,趙國向南依靠黃河天險,向北擁有燕、代屏障,陳勝即使戰勝秦國,也一定不敢侵犯我們趙國。”
武臣認為他們講的確實有道理,決定不向西發兵,而派韓廣奪取燕地,李良奪取常山(今河北省石家莊市附近),張黡奪取上黨(今山西高官治市上黨區)。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韓廣的軍隊到達燕地,燕人趁勢擁立韓廣做燕王。好家伙,擱這兒玩無間道呢?于是,趙王武臣就和張耳、陳馀向北進攻燕國的邊界,雙方戰爭不斷
但是搞笑的來了,武臣閑的沒事兒到處溜達,結果被巡邏的燕軍抓走了。燕國的將領把他囚禁起來,要瓜分趙國一半土地,才歸還趙王。
趙國多次派使者前去交涉,燕軍就把他們殺死,要求分割土地,否則免談。
張耳、陳馀為這件事憂慮重重,一籌莫展。
結果,有一天,一個普通的勤務兵對他同伴說:“我要替張耳、陳馀去游說燕軍,到時候和趙王一同坐著車回來。”
同伴們都譏笑他說:“使臣派去了十幾位,去了就立即被殺死,你算老幾敢在這里吹牛?你有什么辦法能救出趙王呢?”
于是,這名普通的勤務兵獨自跑到燕軍的大營,燕軍的將領見到他,還沒等對方開口,他卻反問燕將說:“知道我來干什么?”
燕將回答說:“你打算救出趙王。”
他又問:“您知道張耳、陳馀是什么樣的人嗎?”
燕將說:“據說他們都是賢明的人。”
他繼續問:“您知道他們的意圖是什么?”
燕將回答說:“不過是要救他們的趙王罷了。”
于是,他笑著說:“您還不了解這兩個人的打算。武臣、張耳、陳馀手執馬鞭指揮軍隊攻克了趙國幾十座城池,他們各自也都想面南而稱王,難道甘心終身做別人的卿相嗎?做臣子和做國君難道可以相提并論嗎?只是顧慮到局勢初步穩定,還沒有敢三分國土各立為王,權且按年齡的大小為序先立武臣為王,用以維系趙國的民心。如今趙地已經穩定平服,這兩個人也要瓜分趙地自立稱王,只是時機還沒成熟罷了。如今,您囚禁了趙王,這兩個人表面上是為了救趙王,實際上是想讓燕軍殺死他,這兩個人好瓜分趙國自立為王。以原來一個趙國的力量就能輕而易舉地攻下燕國,何況兩位賢王相互支持,以殺害趙王的罪名來討伐,滅亡燕國是很容易的了。”
燕國將領認為他說的有道理,就歸還武臣,勤務兵就替武臣駕著車子,一同歸來。
自此,倒霉蛋武臣的倒霉故事才剛剛開始,而這個有勇有謀的勤務兵卻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讓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