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打敗仇恨的,往往是更加深刻的仇恨。
說到利用間諜這方面,需要長時間的經營和可靠的人脈,韓信自己從默默無聞的街溜子,靠著戰(zhàn)場上摸爬滾打才混到現在的地位,要不是有識貨的人舉薦,估計還在到處打零工混日子,哪里來的什么人脈和根基,這事兒指望他可不行。
雖然他不行,但他知道有人能行,那就是劉邦的好大哥——張耳。
張耳本身就是社會知名人士,年輕時候跟著戰(zhàn)國四君子中的信陵君魏無忌(沒錯,就是語文課本名篇《信陵君竊符救趙》中的主人公)混過,后來又當過幾年縣令,還當過前任趙王武臣的丞相,滅秦以后又跟項羽拉關系被封為常山王,雖然后來被陳馀不講武德搞偷襲,被迫投靠自己曾經的小弟劉邦,但是這資歷、這身份、這社會地位,道上混的誰不得叫聲大哥?
更關鍵是,現在的趙國就是搶了張耳常山國的地盤,以張耳的名望和影響力,多多少少還是有些暗樁和鐵桿的,張耳想打聽點兒消息那豈不是相當便利?
不過,最最最重要的是,張耳和陳馀、趙歇是結下了梁子,而且還是不死不休的那種,當年約定出兵打項羽,陳馀居然要那張耳的項上人頭作為出兵的條件,簡直是不共戴天的仇恨,本來張耳對北線沒什么太大的興趣,劉邦當時一說韓信要去收拾代國和趙國,張耳立馬表示不管是誰要攻打趙國,他張耳一定要去幫幫場子,非得給自己的仇人點兒顏色看看!
在練兵和偵查的間隙,韓信時不時去找張耳聊聊天,畢竟要用大哥的人脈來搜集情報,但是吧,韓信也不是特別會好關系的人,每次去吧也就只能聊聊“今天天氣不錯哈”,“最近吃得怎么樣”,“麾下士兵士氣如何”之類不疼不癢的話,一來二去,張耳也覺得韓信奇奇怪怪的,好像是有話要說,但是又啥也沒說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