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是游說成功的基礎。
項羽聽完之后,情緒稍微緩和了一些,繼續說道:“我已經夠給劉邦面子了,然而只要離開我他就馬上背叛,現在他爹在這里,尚且每天向我挑釁,要是一旦將他爹放回去,這不是白白長他的志氣嗎!”
侯成搖了搖頭,繼續說道:“大王,不是這樣的。我聽說,善于安撫敵人的人會變強,容易激怒敵人的會走向滅亡。
大王對付區區漢國,原本安撫就能遏制他,卻偏偏要去激怒他,我估計上天看到您不懂得利用自身的福氣,怕是要招來災禍啊。
大王如果真的派人把太公送回去,順便給漢王帶個話,就說:‘前些日子,太公流亡在外,在我這里住下了,我好吃好喝照顧了三年,而漢王有些誤會,因此才沒把太公送回去,現在既然派人來接,我就派人把老太公送回去。孤也希望自今之日,能夠和漢王拋棄怨恨,恢復友好關系,皇天后土,天地共鑒。’
如果您能這樣做的話,而漢王還不能解甲罷兵來報答大義,那就是他理屈了。
大王既然占據了道義,就能以此號令士兵,迫使漢王就范,這就是當年秦國能夠交好晉惠公的原因。
今天大王如果不聽我的話,那么我就是無功而返,漢王因此必將在軍中大哭,到時候他會說:‘楚國與我有深仇大恨,使者多次前往請求,而太公始終不歸,就這樣還敢號稱為興復大義、滅除殘賊、拯救萬民,終究還是不共戴天之仇,此仇不報,我有何面目以見天下,今日之事,有楚無漢,有漢無楚,勢必要與楚軍拼個你死我活。’
漢王用這樣的說辭來點燃將士們的怒火,整裝待發討伐楚軍,這就是伍子胥鞭打楚平王的尸體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