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胸脯做保證很容易,拍板做決定很難。
當韓信準備接下戰役總指揮重任的時候,他對于作戰的難度是有初步估計的,但是,當他真正接下這副重擔時,他才知道,這次是有多么難!
由于漢軍及諸侯聯軍是全程追擊項羽,再加上劉邦“四面合圍”計劃走形,項羽在一定程度上占據了主導權,并且根據己方優勢,選定了決戰場地,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附近的曠野對于項羽而言是最有利的地形,能夠充分發揮機動作戰的優勢,這對于韓信而言是極度不利的,但是卻沒得選!
要么就擺好架勢,和項羽堂堂正正地進行決戰;
要么就主動退卻,任由項羽回歸江東,今后天下大勢,再看天意抉擇。
回想起當年在項羽手下那些不太愉快的過往經歷,韓信內心中一股怨憤之氣便油然而生,自己當年盡心竭力想要為項羽出謀劃策,不采納也就罷了,居然還對自己各種奚落和嘲諷,如今,在命運的糾纏之下,韓信終于有機會能夠曾經那個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一較高下,這個時候豈能當縮頭烏龜?
況且,項羽盡管占據了地形的優勢,但經過周密的偵查與慎重的思考后,韓信發現,項羽其實有很多劣勢。
一是逃跑而來的項羽,盡管一路上主動退卻,但依然算是逃跑,現有的兵力僅剩下十多萬,自己在兵力數量上占優勢;
二是項羽占據的垓下城,本身沒有太多的軍需物資,項羽被圍困垓下,勢必無法長久駐守,自己在物資補給上占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