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選擇,最終導向了人生的終點。
從一開始,垓下之戰就不是一場對等的戰役。
如果聯軍統帥是劉邦,以項羽對戰場的統御能力,六十萬聯軍大概率會重蹈彭城之戰的覆轍,成為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如果聯軍數量不是六十萬,而是三十萬,兵力對比沒有那么懸殊的話,項羽大概率能夠突出重圍,保留足夠的實力伺機而動;
如果聯軍統帥不是韓信,而是其他將領,就算是有六十萬大軍,項羽還是以少勝多的可能性;
如果……
可惜,這世界上沒有如果,只有結果。
長期征戰讓楚軍士兵苦不堪言,他們的斗志漸漸枯萎,失去了巨鹿之戰時一往無前的勇氣;
項羽孤傲的性格讓楚軍將領人人自危,他們被陳平的滲透攻陷,渴望尋找一條新的出路;
劉邦用利益將各路諸侯連接在一起,組織起一支龐大的軍隊,再加上韓信卓越的指揮能力,項羽凌厲的攻勢根本無法發揮作用,反而在韓信見招拆招的應對之下,逐漸被圍困到根本動彈不得,最終只能走向失敗的困局。
因此,項羽的失敗并不是意外,而是多種因素的必然結果,項羽一生贏過無數次,卻只在垓下之戰敗過一次,而這一次卻輸了個精光。
逃離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城的項羽,依然沒有逃出生天,剛準備在陰陵(今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西北)喘口氣,發現灌嬰依然在窮追不舍,但是由于不認識路,不知道該往哪里走,情急之下只能拿出傳統技能——找人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