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能看到歷史,僅僅是歷史的一個小片段。
在劉邦的“四面合圍”計劃統籌與全力支持配合下,韓信通過高超的指揮藝術,一步步迫使項羽走上了絕路,選擇在走投無路的時候自刎身亡,此時的韓信,身為齊王,麾下有二十多萬大軍,統治者華北地區的廣袤領土,還打敗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各路諸侯聯軍都要聽從他的調遣,這絕對是他人生中的高光時刻;如果說韓信受封為齊王時是他人生的高點,那么垓下之戰就是韓信的人生巔峰,他的戰績與威望已經足以震懾天下,是能夠左右天下大勢的風云人物。
但是,韓信或許很難想象,到達人生的巔峰并不是什么好事,因為大多數時候很難再創輝煌,反而是隨著重力加速度開始走下坡路,速度之快、變化之大,往往讓人難以接受。
項羽一死,整個天下大勢也為之一變,原本劉邦、項羽、韓信三方勢力勉強能夠達到鼎立的微妙平衡,三方盡管有摩擦,但不會下死手;然而韓信在劉邦的承諾下,聽從了劉邦的召喚,選擇共同對付項羽,打破了原本就脆弱的平衡,如同失去一足的鼎一般會轟然倒塌,而鼎中的沸水濺出時,必然會有人受傷,而這就是韓信必然會走向下坡路的原因。
項羽在烏江自刎后,劉邦帶人前往魯縣(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砸場子,誓要斷絕天下人支持項羽的念想,考慮到楚地城邑陸續投降,局勢還不算穩定,需要有人收拾爛攤子,這個光榮的使命自然也被交給了韓信。或許有人會問憑什么,因為之前劉邦曾經許諾把陳縣(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以東一直到大海的土地都劃給韓信,這塊地盤理論上現在是屬于韓信的,韓信你自己的事情自己辦,這不過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