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實一笑,掃了一眼周遭,隨即近上前來,向蘇問說道:“問哥兒,你這水滸當真精彩,這書場里這么多先生,連我在內,無一人能一場得一百五十文錢!”
“……”
蘇問略一沉默,隨即說道:“還請掌柜指教!”
孟實欣慰的點了點頭,他就喜歡蘇問這方面,很多事情一點就通,不需要把話說得太明白。
當然,有的事情還是說明白比較好,不然會錯意思就麻煩了。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孟實嘆息一聲,向蘇問說道:“方才那兩場,你說得甚好,甚是精彩,但卻有挑動民意之嫌啊!”
蘇問點了點頭,說道:“掌柜教訓的是,我也覺得這兩場說得有些不妥?!?
不妥?
確實不妥!
水滸,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反書,雖然一直有人認為它主要宣揚的是忠君愛國的思想,只反奸臣,不反天子,更不反朝廷,但這依舊改變不了它是反書的事實。
因為一本書反不反,不僅要看作者怎么寫,還要看讀者怎么看。
就水滸的那些故事,一個個英雄好漢被逼上梁山,通過社會矛盾,階級壓迫引發的共情,足可將它的讀者變成潛在的反賊,有人振臂一呼,立馬從者如云。
所以,水滸是一本反書,一本不折不扣的反書。
封建時代,王朝統治之下,寫這種東西那純粹就是找死。
蘇問甚至都不敢按照水滸原文的路線說,只能從中截取幾個不那么危險的劇情做單元講解,比如剛剛說的武松。
即便如此,這段也做了極多的刪改,刪掉了西門慶與縣令官商勾結的劇情,只用了一個“神通廣大”隱喻,還有武松之前打傷縣吏的事情也改成了打死惡霸。
總而言之,能夠規避的地方,蘇問都極力規避了。
但這樣就安全了嗎?
不,依舊不安全,因為還有一段蘇問沒做刪改,那就是水滸對人心的共情共鳴。
武松的遭遇實際是一個縮影,百姓被剝削被壓迫的縮影。
如果真有人要找蘇問麻煩,那完全可以拿剛才蘇問講的那一段,告他個挑動民意,意圖謀反的罪名。
蘇問甚至都不能為自己辯護,因為他確確實實是在挑動民意,不挑動民意他哪來的靈韻收獲。
所以,蘇問說的也不算安全,只看有沒有人想要找他麻煩。
這也是孟實前來告誡他的原因。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不要覺得這句話放在一個小小的說書人身上不合適。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說書人也有說書人的江湖,而這個江湖中流傳最廣的一句經典名言就是:同行之間只有赤裸裸的仇恨。
據說很多德行不端的說書人,其生平最大的愿望,就是死同行。
這話雖是調侃笑談,但從此也能看出行業的風氣。
因為競爭,因為眼紅,明里暗里捅刀子的事情那是家常便飯,屢見不鮮!
所以,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這句話,放在說書人身上是完全合適的。
蘇問今天這個場面,這個成績,不知道會惹來多少同行眼紅。
這里的同行,不單是和他一樣的說書人,還有孟實這樣的書場老板,戲班班主。
麻煩的也是這些人,他們有一定能量,不像平頭百姓,就是想找蘇問麻煩也沒法子。
那些書場老板,戲班班主不同,官府縣衙對他們可不是閻王殿,只要舍得銀錢打點,又確實有把柄可抓,那找蘇問麻煩不要太簡單。
這是書場之間的競爭。
作為書場老板,孟實自然會庇護蘇問,罩住他手下的人同競爭對手打擂臺。
但這庇護是有限的,畢竟他只是個書場老板,如果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