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狐婿正文卷第159章胥君說仁“妹妹……”
池邊,長公主拍肩輕喚李憐云,后者卻目視‘春心池’出神。
見白石臺上,兩位湖主一書生已入席位。
三人呈倒‘品’字而坐,相君、胥君與劉彥矮案相對,間隔七尺。
此時石臺上沒有神人之分,只有三位儒者。
李憐云望石臺人物,如見‘古之君子高山論道’,心馳神往。
長公主一聲叫不醒她,笑與左右眾女相視,又加重聲音呼‘憐云妹妹?’
李憐云陡然扯回目光。
香蘭香草紛笑說:“都說男兒見美人而忘我,今日卻是美人見君子失神了。”
“休要調笑貴客。”
長公主輕聲訓斥,牽引憐云落座池邊入席,并肩談道:“劉公子悟性高,方才未聽教便領悟我父三分真意,且聽他高論……”
憐云點頭,帶笑平視池心石臺。
臺上,劉彥坐穩與兩位湖主相視,等待師者先說。
胥君含笑拂須,見他懷揣著疑問,開口道:“世才有問,不妨講出來。”
劉彥拱手一禮,即問道:“先生所言之氣,與孟子浩然正氣,有何不同?”
胥君解道:“我說精氣,乃滋養孕育萬物之氣,其道在地,為母乃坤。”
“而孟子之氣,乃雷天大壯強健之氣,其道在天,為父乃乾!”
“乾道至剛,坤道至柔。正氣壯志,精氣養性。”
“道家修仙即是借此氣,存道于心中,而煉精化氣,上通玄明,升登仙家境地。”
“世間鬼神,無論修煉何等法門,無不是采集天地之精氣,滋補強壯身軀,煉得法力神通。”
劉彥聞聽,閃過萱兒娘子一句話‘儒家入真境,再修就如同修道了’。
此刻聽西湖主講‘天地精氣與正氣’,他對此話更有一重明悟。
胥君緩言,讓他領會少許,繼續闡解道:“坤之道,厚德以載物。乾之道,資始而至大。”
“孟子善養浩然正氣,也‘存心養性’。”
“《孟子·盡心》中,有一言為證【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世才無需擔憂,我之‘仁術’會損你心中道義,反之還能助你成道。”
“你已心存道義,得乾道天罡之氣。”
“眼下就差德性,養德入根性之中,以君子身載德,即可存坤道精氣,養育德氣……”
“到時乾坤二氣相濟互補,陰陽和合,你就能立道固守,無人能毀你道義,壞你名節,傷你德性。”
“再修司徒心學《君心化龍之術》,事半功倍!”
劉彥聞此,心中再無任何疑惑疑慮,端正拱手答謝一禮。
“學生受教,請先生講學。”
“善。”
胥君斂寬袖,揚手說道:“我聽聞你在陰山沸河之中‘明見胎性’,得正心明德,能見自己本性。”
“以你所見,自己德性如何?”
劉彥凝思,印堂眉心聚一點文光,引胎光而出,二光重合見其‘書生本相’顯現。
視于兩位湖主過目。
此舉等同‘明德’,乃把顯露根底出來,不藏私的請他們‘鑒定’。
同時他也在自觀其性,說:“學生胎身本性之中無德,并且還帶著愚鈍。即便我已通了心竅,聰明幾分,依舊根性愚直。”
胥君聽其言,不以為然,笑與相君道:“你看,好一塊無暇未經雕琢的美玉。”
“世才無德甚好,若是有德而不正,則毀矣!”
“你胎性并非‘愚鈍’,而是純凈之性,赤子之性。”
“這等根性十分難得!”
“其一,身具這等根性之人,極難開竅。”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