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說來,那狐仙蕓娘并無害你之意。”
聽完‘唐滿和狐仙蕓娘之事’,劉彥大概看清了事之根本所在,與知州侄兒談笑。
唐滿點頭道:“蕓娘實無害我之心。我躲她時,兩次遭遇險地,都是她出手搭救,對我有恩情。”
唐知州點指侄兒:“究其原因, 只在你自身。放縱無度,品行不端,出言輕浮,才招致狐仙教訓(xùn)。”
“以后要謹(jǐn)記,把惡習(xí)改掉?!?
唐滿領(lǐng)記叔父訓(xùn)教,眼眸看向劉奉義。
劉彥相視一眼,看他如今窘迫之境,覺得有趣又發(fā)人深省。
剛聽‘知州訓(xùn)侄’,看得出這雙叔侄也明白事理,沒有一股腦把錯推到狐仙蕓娘身上。
有這一點就值得幫助,亦是可交之人。
唐知州察言觀色,敬酒道:“奉義有何話大可直言,下官與小侄愿聞教。”
李通判拂須目轉(zhuǎn)賢婿。
劉彥飲下杯中酒,談道:“大人訓(xùn)侄之言很有道理?!?
“驕奢放逸,絕不可取。慎終如始,方為正道。”
“追求快樂,不在于放縱自己,而在做一些有利自己,有利他人之事?!?
“諸如行善積德,鉆研愛好……,這都能使自己快樂?!?
“似盈益兄這般,輕浮縱意,念頭不由心控,只能快樂一時,而后自毀自身?!?
“古之亡國君主, 大多敗于縱欲?!?
“一個朝代都能因此而滅亡, 何況人乎?”
“所以,《易經(jīng)》中說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嗯……”
唐知州、李通判聞此言各拂須點頭。
話中道理,直白易懂。
說到此,劉彥點到為止,笑談道:“盈益兄?jǐn)y狐仙在外云游一年,想必也感觸良多。若能善思改過,必有一番成就!”
唐滿對這位君子心生禮敬,拱手說:“奉義之言甚善,小生愿改過自新,可是蕓娘不愿饒我……”
李通判適時問:“世才可否說和一二?或有驅(qū)狐之法?”
此言出,唐家叔侄齊看劉奉義。
劉彥思量少時,說:“狐仙蕓娘兩次搭救于他,是為盈益兄恩人。把蕓娘趕走,豈不是忘恩負(fù)義?”
“何況,驅(qū)走也只是一時, 她想找尋盈益兄,還能找得到?!?
“只能用‘和’來解決此事?!?
“想求和, 就要使她滿意,讓她覺得可以饒恕,方能解脫糾纏?!?
“言之有理!”
唐知州隨即問:“奉義可有好法子,相助小侄與她和解?”
劉彥道:“不如先改個名字。令侄之名和表字都犯了忌諱,無形之中影響其心性。”
“其名滿,字盈益,聽起來是‘福滿之意’,實則是‘引禍之名’。”
唐滿自思,不大明白其中道理,感覺像是在給自己‘批八字,測名字’。
他問:“一個名字如何能招致禍?zhǔn)???
唐知州卻聽得懂君子話意,與侄兒講解:“滿則盈溢,盈溢則生放縱,放縱則無所顧忌,無所顧忌豈不引禍?”
“你自己想想,此番災(zāi)禍,是不是皆因‘盈益放縱’引發(fā)?”
“奉義道理通達(dá),不知改個什么名字,可以給小侄消災(zāi)解難?”
唐滿眼目看向奉義。
劉彥說:“《道德經(jīng)》有云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名可改成文缺,字可改為盈沖。取經(jīng)中話之意?!?
“唐文缺,唐盈沖,好名字,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