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堂嘍——”
“哦哦,新娘子拜堂嘍。”
“磕絆鬼,休要吵……”
“不讓俺們吵,一人十文錢!”
“哈哈哈,好個小磕絆鬼,給你們一人二十文,以后莫要鬧,莫攪夫妻不和,多說吉祥話。”
……
午時正刻,東鄉(xiāng)周家院里院外一片熱鬧喜氣。
娘家舅一聲高呼‘拜堂’,引來十多個孩童涌入小院‘鬧婚’,歡蹦亂跳高呼。
觀禮賓客、鄉(xiāng)人歡笑陣陣。
這是鄉(xiāng)婚儀式中一節(jié),稱為‘堂前鬧婚’。
孩童們所扮都是婚后‘磕絆鬼’。
‘磕絆鬼’在坊間傳聞中多有存在。
相傳它們專使壞,挑撥離間,為人吃磕絆,致夫妻不和,鬧家毀婚。
有時相公、娘子吞了‘磕絆’,氣性上來,投河溺井,亦常有發(fā)生。
若是哪家媳婦發(fā)生爭吵后,忽地眼眸變直,尋死膩活,便是鬼附身了。
這個時候定要好話哄著,門前焚香燒紙,拜鬼說好話,請它離開。
那鬼受得香火賞錢,便自行離開,家就平安無事了。
鄉(xiāng)人為婚前討吉利,便將‘收買鬼神’融入婚禮中,小鬼們一來鬧婚,主家便要使錢打發(fā)走,保夫妻婚后和氣,取意吉祥。
周家屋堂內(nèi),劉彥偏左端坐,看著院里孩童得錢歡樂散去,心道:“取悅?cè)诵闹ǎ驮谑谷诵臐M足,此法對鬼神亦可用。”
“這塵世,鬼神如林,人情世故,待人對物,都要心存度量。”
“若只行道義,而不近人情,則道業(yè)孤貧,乃取死之道。”
“《易經(jīng)》中有‘天火同人’和‘火天大有’二卦,可助我建立同道,聚眾人薪火聚勢、成勢。”
“勢大承運,道則不寡。”
“法家三寶法、術(shù)、勢,我盡可化用。”
“世間一切法都不敵勢,武功再高,神通再大,去勢后,螻蟻耳。”
一念思量到此,他歸藏靈明所悟,端坐正心。
門外數(shù)雙鬼神眼眸看到其身氣勢變化,從勃發(fā)到內(nèi)藏只在數(shù)息,無不暗敬畏劉奉義。
彼時娘家舅二唱喝:“拜堂——”
新郎、新娘左右并路,跨火盆,入屋門,跪在天地、祖宗牌位前。
娘家舅連唱喝:“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舅姑,四拜恩公。”
周生、匡娘依次行禮。
其中拜天地、祖宗、舅姑都是正禮,唯有‘四拜恩公’不在其內(nèi),乃周于兩家商定之禮。
那‘恩公’即堂內(nèi)端坐的劉彥劉世才。
此前,劉彥在縣衙為周慕白畫符驅(qū)瘟,救他一條性命。
這恩情周家未能報答,故此加入婚禮之中,叩謝恩情。
劉彥也不愿攥握此恩情債,就同意受此大禮。
少時,周生匡娘行過前三禮,來到‘恩公’面前跪地叩首。
座上君子含笑受用,等禮畢說:“慕白今日即算還了恩情,以后不可掛懷了。”
“你若覺得報答不夠,那便報在匡娘身上。”
“此娘子,才是你最大恩人。”
紅蓋頭內(nèi),匡娘狐心感動。
周慕白正色拱手道:“小生謹記奉義之言,若有負娘子……”
“好,大喜當前,不可賭誓。”
劉彥及時阻止,抬手請起二人,示意他們行最后一禮。
娘家舅高唱一聲“夫妻交拜”,卻見周生搶在匡娘前頭下跪交拜。
雖不合規(guī)矩,卻不失情理。
堂內(nèi)、堂外眾人笑顏,各有夸贊郎君。
匡娘眼眸透觀不禁落淚,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