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次得到王政起事的消息后,徐和就和司馬俱就討論過自家若是同時揭竿而起,如何攻取臨淄。
護城河上他們沒有太好的辦法,對付臨淄的第二道防線,卻已有了主意。
那高達十幾米的城墻,絕對不能單純依靠云梯之類的手段。
那樣攻陷城頭太吃力了,便是打開了缺口,卻未必能守住。
畢竟這需要手下有一部分的精銳,在個人和小團隊戰力上遠超官軍。
辦不到的...
所以討論之后,司馬俱想出了一個辦法。
壘墻!
利用泥土,砂石,甚至流民的尸體這些,強行堆出一個斜坡!
這其實是一個笨法子,屬于事倍功半的那種。
因為所需要付出的,實在驚人。
守軍不會眼睜睜地看著你壘墻而不管不顧。
那便代表了,要堆出一個足夠克服高墻且長度到城頭的斜坡,付出的人命應該也是海量的!
所以雖然這個方法會讓堅城最大的方向大半失效,采用者卻極少。
這個計策雖然投入大,但是最終徐和還是認為,大為可行。
因為真要是壘起來了,那攻城方幾乎可以說能長驅直入了。
一個斜度合適的土堆,甚至可以直接出動騎兵沖鋒了啊!
這個方法在歷代攻城戰中其實出現的頻率不高。
第一自然是人命了,大部分正規軍基本除了作戰的,便是輔兵,怎會如此浪費?
慈不掌兵固然不錯,但全不愛惜兵卒的將軍,也不會有多大的成就。
第二是攻城的方法其實很多,無論是挖地道,圍點打援,甚至策反內引等等...
強行攻城本就落了下成。
第三是大部分城池本身利用云梯、沖車,加上一些悍勇的先鋒便可以攻破。
便同樣是笨法子,那種圍而不攻,活活耗盡城內的糧食,水源等,也比這個方法更劃算些。
所以,除非是攻城方真的到了不拿人命當回事的地步,同時又必須攻破某一座堅城,而又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才會考慮壘墻攻城這種下策中的下策。
偏偏,此時臨淄城下的叛軍聯盟,倒是完美契合了各項要求和條件。
臨淄是大城,無論糧食,器械,或者水源,都極為充足。
幾十萬的流民人命,完全不值錢。
沖著其富饒和資源,又必須攻破!
尤其是王政之前的舉措,更是點醒了徐和,讓他突然發現了更好驅使流民的辦法。
簡直是最后一推,讓壘墻攻城的可操作性又大大提升了。
....
凄厲的號角聲中。
攻城開始了。
第一批沖上前的人,自然是那些流民們。
其中很多剛剛在昨日幸免于難,此時的臉上俱都掛滿了對死亡的畏懼。
只是在身后督戰隊的刀劍威逼下,即便忐忑不安,他們還是再一次朝著前方沖去。
城頭上的官軍隊伍,其實也出現了變化。
賊寇在攻城的道路上一步步跨越難關時,李家源也在對城池的防御力量做著有限的加強。
重點便是軍隊。
前三日負責攻擊時,為了保證射程,基本都是臨淄城本地的城防兵。
今日,卻換成了一大半的民團和兩郡馳援士卒的組成。
如此輪換,一方面自是為了讓之前奮戰的官兵養精蓄銳,充分休息,留待后面更激烈的情況下全力以赴。
另一方面,李家源也想趁機把新兵們趕緊鍛煉起來。
兩郡的援兵,豪強的家丁,民團...
在李家源巡視之下,這三股兵力比臨淄本地軍可差了不少。
所以猜到了今日敵人會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