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古今中外所有的伏擊戰大抵都是這樣的。
尤其是在古時,大部分情況下的軍隊,其實都只能打順風戰。兵馬越多,反越容易因為意外的發生產生混亂,最后死在自己人(馬)手上,有時候遠遠多過被敵人斬殺。
另一方面,那些利于伏擊的地形,如孫子兵法中說的“六害之地”,哪怕是不通兵法武略的常人,其實也是能看出來的。
無論絕澗(溪谷深峻)、天井(類似于盆地)、天牢(高山環繞)、天陷(地勢低洼)、天羅(草深林密)、天隙(兩山相向,澗道狹窄...
這些地形的共同點一目了然。
無非是易進難出,地形或是狹窄、或是低洼、或是道路泥濘,水流其間,不利于通行、逃跑乃至突發情況時調整陣型。
那么為什么伏擊戰始終能奏效呢,關鍵不是在何處地形,更不是這地形有多么險惡,始終還是在人心。
只要埋伏者能讓敵人相信他不會在這里伏擊,那么伏擊戰便永遠會繼續上演,繼續成功。
而這次,主將蔣蹈亦是犯了這樣的錯誤。
在進谷前的那一刻,明明沙場得來的經驗和本能都在提醒他,這是一處兇地,可蔣蹈卻始終因為劉備方對王政這邊兵力的判斷,抱著對方根本沒有多余的人馬在這里設伏的僥幸。直到伏擊發動前的那一刻,他才警醒過來,卻是為時已晚。
因為此時的鴻翼刀已無情地抹過了此人的脖頸。
而另一邊,原本的近道變成了絕地,已讓很多下邳軍陷入了混亂,尤其是這次從郯城出發時,劉備的軍隊里同樣有不少訓練不夠的新兵,乃至被隨軍征發的差夫,他們面對這種情況的表現更是不堪。
隨著殺喊聲中,落下來的不僅有弓失,落石,還有無數的引火物被拋了下來。
提前捆扎堆好的枯枝敗葉、
砍伐原木剩下的枝干、
從下相附近村莊“收集”來的或油...
它們鋪天蓋地的落到了山谷內,讓火焰帶著刺鼻而又熟悉的氣味滾滾而至。
火攻,和伏擊一樣經久不衰的計策!
不管是在任何兵法著作中,它都是最基礎、必定會提到的計策,所謂水火無情,而相比水攻,火攻的實施難度往往很低,效果卻經常好的驚人。配合特定的地利條件,將對手的大軍整個消滅都無不可能。
而此時此地,更是天時地利都極為滿足火攻的條件。
兩側出口都被封死,山谷內植物茂密,時節偏偏又是大旱的酷暑天,本就非常容易發生山火。在這無數枯枝敗葉和火油灑落后,只要一個火星,就能在山谷內引燃熊熊大火。
“射!”
伴隨著山谷之上的一聲大喝,袁軍里的弓手們用火把引燃了箭失上綁的火棉,隨意射了下來,甚至根本不需要刻意瞄準目標。
轟!
散落在地面的火箭,幾乎是瞬間引燃了大火,瘋狂的朝四周擴散開來。
隨后,這支部曲里最為精銳的騎兵,便在天火燎原般的恐怖情景中第一個崩潰。
騎兵們固然還能保持理智,但戰馬卻一個個嘶鳴起來,本來剛被安撫下來的畜生再次變得惶恐不安,又將不少騎手直接掀翻落馬,更有些直接掙脫韁繩,撒蹄子在人群中狂奔起來,所造成的混亂和死傷更為嚴重。
而當天軍這邊一騎提著蔣蹈的首級大呼“爾等主將已死,降者不殺”時,下邳軍徹底崩潰了。
天火相助,半日激戰下來,劉備軍進退失措,加上主將蔣蹈被吳勝直接陣斬后,更是軍心潰散。
到黃昏時刻,已是逃者無計,降者半數,至于那些不肯投降的,吳勝自然樂于見到,笑呵呵地揮手間,已是就地盡數誅殺。
之后整點軍隊,此次設伏的軍隊,總數傷亡不足五百,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