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件事,則是設軍翼。
這個倡議是由王政主動提出,卻在一開始受到文臣方面的極力反對。
無他,所謂軍翼,某種意義上便是王政穿越而來的后世天朝的軍區,即根據地理位置和戰略方向設置的軍事指揮機關,既負責平時部隊整體建設及戰備訓練,又負責戰時區內諸軍兵種聯合作戰指揮和后勤保障,可謂是戰訓一體,軍政合一的軍事指揮管理模式。
而在張昭、禰衡這等有識之士看來,這種軍翼模式一旦管理不善,必然會出現軍閥化的后果,甚至讓徐州內部的郡縣分裂,直接上演了如今天下的混亂。
如今的大漢亂世,不正是由于朝廷本身威信、控制力在下降的同時,因為叛亂頻頻,無奈將權力下方,讓各州的州牧,刺史開始自主地方的行政大權,更能自行募兵,才導致的嗎?
而實際的歷史上,實行類型制度的王朝,也幾乎都在王朝后期出現過這類割據的問題。
如唐朝中央強勢時,無論是早期的行軍大總管,中期的都護府都問題不大,可到了后期的經略使和節度使時,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北魏的六鎮也同樣是軍區模式,建國一百多年都沒什么問題,更在“防備柔然,拱衛首都”上一直起著十分正面的作用,可自孝文帝駕崩之后,不過短短三十年,這個龐大的王朝便因為“六鎮治亂”而徹底崩塌。
當然,這種軍制能始終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自然有其優點、正面的方向,而且在一個勢力的新起期到興盛期,無論是君主還是中央本身具有強大的實力和威信時,也基本不會出現“弱干強枝”的情況,所以在王政一意孤行之后,張昭,禰衡也只得暫時接受,卻暗自將此事記下,不僅要時刻關注,更留心要在后期繼續勸服王政。
而在王政看來,有系統鎖定忠誠的情況下,這種制度卻是最為適合當前徐州這等四戰之地的。
只要他在世一日,便永遠不用擔心功高蓋主的問題,他只希望手下越有能力,越是出色,便越是好。
而按照王政的想法,如今的徐州他便準備設立四翼,分別是瑯琊縣、泰山贏縣、彭城以及下邳東成,分別以徐方、吳勝、于禁、潘章等四人駐守。
當然,各地駐軍不一,情況不一,皆由武將總鎮,軍政合一,按王政的想法,也正好借此把徐州的張昭直接調來下邳。
大致方向定下來后,王政瞧了瞧天色,道:“今日天色已晚,就先到這吧。”
“各地駐軍、民生諸事,禰先生,你和陳公等人議論過后,交本將...本刺史觀看,然后定奪即可。”
“喏。”文武諸臣,數十人齊齊躬身。
......
時光匆匆,已來到了興平二年的九月。
徐州地勢雖大半屬于平原,卻也不乏名山勝景,其中下邳旁邊便有一處山脈,自古便有盛名,古有“國之巔,泰山也;邳之巔,艾山也”之說。
艾者,艾草也,《詩經》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此山得名因遍是艾草,加之民間傳說六十年生一次神艾,當地百姓為祈祥佑福,故稱之為艾山,又因九峰連屬、蜿蜒曲折,如九條巨龍盤臥,亦名九龍山。
便在秋高氣爽的一日,王政突發游興。
入徐州至今,幾乎無日不戰,無日不斗,如今局勢大致已定,兩三月下來揚州并無異動,諸般官署衙門也已粗略成型,又值秋收之際,眼看各郡收成頗豐,王政心情大好之下,加上暫時沒甚要緊事務,當下遣了人去,通知徐方、吳勝等人,又邀上于禁、禰衡一起登山玩景。
這真是投其所好。
幾人里面,除了吳勝之外,另外幾人性格雖然不同,卻都是滿腹詩書,哪怕徐方、禁雖是武將亦有些文人習性,聞言之下,無不欣然應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