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宮在下邳又呆了大約五六天,眼見歲旦將至時,張昭這邊也安排好了聘禮,便準備返程了。
王政在對方臨行的前一晚倒是又一次安排了筵席,不過這一次卻是從頭到尾沒有出席了。
他這時正忙著另一件更為重要的事。
選出一位使者,備上一份厚禮,前往許都為天子賀。
一方面是因為名義上他如今亦為漢臣,
自然還是要講講君臣之禮的,何況天子當初遷居許都時,他就沒有上表祝賀,這一次在張昭的提醒下,王政思忖再三,哪怕他自己不可能親涉虎穴,安排一個使者,
寫上一份奏折,
卻還是應有之理。
另一方面,
曹操既然派了董昭作為天使來行二虎爭食之計的同時,又對天軍這邊打探虛實,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王政也想借助他人的雙眼去看看...
如今的許都,如今的曹操,又是何等近況。
所以這個使者,需要好好斟酌一番。
因外交而出使他方的使者,本身便代表了一個國家,抑或一方勢力。
首要一條,便是顏值要過關。
畢竟這一張臉面代表的可不是一個人了,不說英俊瀟灑,也必然是要儀表堂堂。
第二條,性格必須強硬,
膽色、氣節要兼而有之,同時,
又要根據形勢,兩方間的強弱去衡量選擇如何表現這種強硬。
無論是盛氣凌人,
居高臨下,
還是外圓內方,綿里藏針,都要清楚的明白,這只是為了談判,博弈而采取的一種姿態。
第三條,既要有主見,又要善于應變,畢竟遠在他鄉,深處他國,很多時候面對一些突發的情況,只能靠自己去解決,應對。
第四條,自然便是口才了。
無論登殿拜見天子,會晤曹操,還是私下與許都那邊的世家俊才宴席往來,能否全身而退,又能否為王政這邊博得臉面,
主動、先機等等,
基本功夫全在一條舌頭上了。
而王政數遍徐州,才發現符合這條件的,
竟然是一個都沒有!
張昭、禰衡皆有風儀、辯才,可前者缺第二條、后者...
其實同樣也缺第二條。
張昭的本性過于圓滑,的確缺了一些膽色和氣節,而禰衡的強硬、桀驁乃是本性所有,卻不知隨機應變,因人而異。
另外徐方倒也符合大多數的條件,論外表,他可謂如今徐州勢力里的武將第一人,賣相絕對十足,說到主見,機變、心性上也基本沒有什么問題,唯有口才上...
徐方倒也不能算差,畢竟很多時候口才和肚子里的學問是有因果關系的,飽讀詩書自然便容易侃侃而談,出口成章。
只是想到曹操那邊有荀彧、荀攸、程昱這些流芳百世的無雙謀士,王政還是有些心里沒底。
思忖良久之后,王政終于做了決定。
命徐方和禰衡結伴出使許都。
名義上對外自然是禰衡為主使、徐方輔之,但是實際上卻是顛倒過來,畢竟徐方沉穩有度,更有識大體,而禰衡且是桀驁激越、鋒芒過露。
在王政看來,出使“敵國”自然是穩重為上。
兩人得了命令后,當日便急忙整裝,畢竟時間已不算寬裕了,而次日一早,也正是陳宮回返的同一天,下邳離許都距離頗遠,徐方、禰衡這邊自然要走水路,想了想,王政最后還是決定親自去送自家的使者這邊。
頭一回派人出使外國,既不能引起曹操那邊的輕視,又不能破壞如今的安穩局面,事關重大,王政難免有所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