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砍三國之御寇
不久之后,平壽已被攻陷的消息露布徐州,登時讓霸王故里處處喜氣洋洋。
徐方、于禁不負眾望,率領孤軍深入敵人腹地,隨后七戰七捷,吳勝率先先登破城,后親手斬殺孔融。
孔融這位國相不得不殺,這一點在大軍出發前王政便和郭嘉有過商議。
按王政的想法,本意是想生擒對方,畢竟如今他名義上亦是獻帝的臣子,孔文舉的名聲又實在太大,若是殺了之后未免影響太壞,還不若嘗試招降對方,此人軍政上的才能雖然泛泛,可內政以及家世上,卻算是十分出眾,一刀了解未免可惜。
郭嘉卻是堅決反對,甚至直接告訴王政,孔融此人斷無說降的可能!
此時的山東孔氏,若論地位雖亦算是海內名望,卻還沒達到后世那種文人牌匾的程度,可同樣的,也還傳承著老祖宗孔丘留下的血性、和嵴梁。
尤其是孔融,可是出了名的剛正不阿,妥妥的硬骨頭!
后世人大多知道關于孔融的典故,還是那個“孔融讓梨”,卻不知道弱冠前的孔融,真正令其揚名天下的,卻是另一則軼事。
東漢末年,如十常侍之類的宦官把持著朝政,權傾朝野,在孔融十五歲的時候,名士張儉揭發了十常侍之一侯覽和他的家人所犯的罪惡,結果反遭陷害,侯覽密令要青州州郡捉拿張儉治罪。
張儉是孔融的哥哥孔褒的好友,急迫之中,他逃到孔家請求收留,卻是不巧,此時孔褒外出并不在家,當時孔融的父親孔宙已去世多年,便只有尚未及冠的孔融出來接待了他。
張儉見孔融年紀太小,就沒有說明來意,但孔融十分聰慧,看出了張儉神情緊張、欲言又止的樣子,一定是有什么為難的事,就對張儉說:“我哥雖然不在家,但你是他的好友,難道我就不能做主收留你嗎?”
張儉因此便放心地住了下來。在孔融家里躲藏了好幾天,找了個機會,終于安全地逃走了。
不料有人知道了這件事情,就去向官府告發了。官府抓不到張儉十分生氣,就把孔融和他的哥哥孔褒抓了起來。
審官對孔融和孔褒說:“你們兄弟到底是誰放走了張儉?你們知道不知道,張儉是朝廷的要犯,放走了他就是犯了殺頭之罪!”
聽了審官的話,孔融知道哥哥和張儉是好朋友,朝廷是不會輕易放過他的,只有自己主動承擔罪責,才會保全哥哥的性命。于是,他對審官說:“留藏張儉的是我,你要治罪的話,就請治我的罪吧!”
聽了弟弟把罪責承擔在自己身上,孔褒忙說:“張儉是來投奔我的,這不關我弟弟的事!要殺就殺我吧!”
孔融、孔褒兄弟在堂上爭了起來,都說是自己放走了張儉。
審官見兄弟倆爭罪,怎么也拿不定主意,就派人去問他們的母親。
這本是不安好心,故意惡心對方,畢竟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結果孔夫人卻回答:“兩個兒子均未成年,無論是誰的過錯,都應該由我這個教而不善的母親來承擔罪責!”
一門三人爭相赴死,令審官亦不由動容,遲遲不能決斷,于是向朝廷請示,詔書最后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殺死了他。
孔融雖說最終也沒能救了哥哥,可在郭嘉看來,單憑此人小時事跡,便是寧直不彎的心性,再加上他哥哥之死,更會讓孔融愛惜自家的羽毛,無論以威迫之還是以利誘之,都很難讓其投靠王政這等對方眼中的“亂臣賊子”。
既然如此,早晚都是要殺的,自是愈早越好,省得后面多生事端。
聽完郭嘉的分析后,王政默然良久,便同意了。
而隨著平壽陷落,孔融身死的消息傳開后,北海殘余官兵的抵抗愈發不堪,不過十數日的功夫,天軍又再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