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的強盛,對于在場每一位大臣來說,內心都極為期望。
因為一個盛世的出現(xiàn),不僅天子會被后世銘記。
就連他們,也一同會被寫入史書當中。
身為文官。
他們一生的追求不正是如此嗎?
因此很多大臣,尤其是手握重權的那些,如今所想的也并不太多了。
若能真正名垂青史,那才是最為重要的,況且現(xiàn)在陛下乃真正的千古明君,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們就能看到國家在變得愈發(fā)強大。
無論是內政,亦或者是對外軍事上,年初與現(xiàn)在,差距越來越明顯。
如此,大魏再一次進入盛世時代,也不會太遠了。
要知道。
其實在先帝時期,大魏已經很強大了。
若用其他同時代的王朝來對比的話,已經到了一個巔峰。
一般來說,在這種話情況下,應該開始走下坡路,開始衰退才對。
畢竟一百多年了,很多事情都已經確定。
尤其是弊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已經相當嚴重了。
就算當初的張正明,也覺得想要改變,根本就不可能,只能眼睜睜的看著。
可當今陛下,卻能在這么短的時間之類,掃除弊端。這在他們看來,是很難想象的,而也正因為如此,大魏朝局變得更加穩(wěn)固了不說,國力也在不斷攀升。
雖然當今陛下才登基三年而已,但在場的所有大臣,皆是心服口服。
認為輔左這樣的帝王,大魏總有一日,能夠造出真正的盛世。
是比任何朝代,都要輝煌偉大的盛世。
對此,宋公文無比堅信,其他的內閣大學士,也是如此。
而張正明呢,心中更是欣慰無比。他一生的愿望,就是輔左當今陛下,立下豐功偉績,本以為要用很長的時間,也要花費許多功夫,自己或許都看不到那一天了。
但如今,才過去多久啊,當初的所思所想,似乎都要實現(xiàn)了。
又怎能不興奮呢?
正如現(xiàn)在這般,因為大魏的強大。
周邊諸國都開始俯首稱臣,連天度這樣的大國,都不敢正面面對。
他相信,自己一定能看到大魏走上最強盛,萬國來朝的那一日。
不過現(xiàn)在,在場的眾大臣們,都一個個開始夸贊陳玄策,因為有陳玄策出使天度,帶給大魏帶來了如此多的好處。
若不是對方,在這期間不斷縱橫捭闔,天度不可能亂,阿沁三世也不可能上位。
畢竟,就算大魏強大,可如果將阿沁三世換做是阿厲王的話。
相信根本就不會有此次盟約。
即便有。
阿厲王也不可能會答應如此苛刻的條件。
對此,陳玄策自然是謙虛,因為他很清楚,自己能做到這些,都是因為有一個強大的大魏,否則的話,就算自己說得再如何天花亂墜,也不會有人相信。
但不管怎么說,今日對于大魏來說,的確是一個好日子。
盟約簽訂,意味著未來大魏再也無需擔憂西南邊境之外的危機。
能夠專心于內政。
當然,張正明等人也不敢徹底放心。
西南和南境,的確不會有大戰(zhàn)和摩擦了。
但沿海地區(qū)以及北境呢?有大倭和前朝皇室余孽,時時刻刻都在騷擾。
還有北境,雖然九大部族都發(fā)誓不再南侵,但另外九部呢?也是需要防衛(wèi)的。
所謂居安思危,不能因為一時的安穩(wěn),而徹底放下戒心。
不過,讓人欣慰的。
大魏中,無論文臣還是武將,都可以算得上是后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