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的自傳不可能是悲劇
“噼里啪啦!”
書桌前,孟浪飛速敲擊著鍵盤,對話框中一串串字符快速地在屏幕上出現、消失。
平凡歸平凡,那位身殘志堅的兄弟,該做的開源任務還是有在認真完成的。
腦子里又更新了一批代碼,孟浪趁熱將它們碼了出來。
但是和前幾次相比,這一次的收獲明顯少了許多。
充其量只是將目前他所打造的“神經系統模型”打磨的更加完美,完善了一些外圍數據庫。
但是核心算法和內容卻沒有多少創新。
關鍵還是卡在了三大數學難題上!
孟浪活動了一下手指,目光不由看向手邊剛打出來的一份資料上。
這一集里《平凡之路》的技術附件,是一份《腿部機械義肢技術詳解》。
完全仿生構造,內部零件相當精密,光圖紙孟浪就打印了不下數十頁。
機械設計部分是孟浪的知識盲區,基本是在看天書,只能直呼“漂亮”、“牛逼”、“不明覺厲”……
不過也有一部分踩到了孟浪的專業范疇。
那就是其中最關鍵的一項核心技術……“運動神經義肢技術”!
神經義肢技術,又稱為神經修復術。
它是一門與神經科學和生物醫學工程有關的學科,用以幫助各種殘疾和癱瘓患者恢復殘缺功能。
比如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人工耳蝸植入術,全球已完成的成功手術超過70萬例,幫助無數耳聾患者恢復聽力。
不過這只是最初級的應用。
前沿的神經義肢技術再往前推進,便是另一顆璀璨的科技明珠——腦機接口技術!
通過在大腦植入一個微型裝置,讀取大腦的意識,然后通過短程藍牙技術控制機械義肢進行運動。
被譽為“鋼鐵俠”的馬斯克·埃隆,據說近期就在搞這個東西。
這里面不僅涉及到神經學、醫學、生物學,還涉及到計算機學、神經信號模擬等復雜領域。
要設計出能夠模仿正常生物神經信號的義肢,就必須精準模擬出正常功能組織的非線性輸入/輸出參數。
要實現神經信號與電信號的相互轉換技術,所需要的計算機建模就是一項復雜的任務。
巧的是,孟浪一直在做的“神經系統模型”中,就有這方面的涉獵。
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仿生機械義肢,已經可以做到由大腦控制進行簡單運動,甚至還有初級的觸覺反饋。
但它的實用性和成本完全不具備規模化應用條件。
不過孟浪手中這份義肢技術的技術含量,遠超當今世界最前沿的科技水平。
除了千錘百煉的機械設計結構之外,它與當今技術最大的區別在于,采用了初級的“神經接駁技術”!
不同于手部和腦部的密集控制神經,腿部的運動功能不需要像雙手那么靈活,也不需要承擔中樞神經的龐大信號處理任務。
因此腿部的神經結構相對簡單。
涉及坐骨神經、皮神經、腓神經、脛神經等等。
所以,腿部的機械義肢,是相對比較容易實現的一種。
這份圖紙里的機械義肢包含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與肢體、神經緊密相連,通過手術安裝在斷肢末端的“端口”。
另一部分則是機械義肢主體。
這種技術不需要往大腦里安插芯片,使用時,只需要將機械義肢插入“端口”,就能完成神經信號與電信號的相互轉換,實現控制自如的神經接駁。
這樣的機械義肢不僅抗干擾能力強,而且更換起來十分方便,模塊化的設計完全可以實現隨時替換。
“這東西的民用價值和軍用價值,似乎都很不錯啊!”孟浪思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