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乃鄭氏四代目
跟諸多古代王朝一般,明鄭對鹽與鐵也實行絕對的官營,禁止民間參與。
自從將大肚番國剿滅后,工部在西部海岸新建了數座鹽場。
這些鹽場剛剛建好沒多久,人手嚴重不足,于是廣東移民中的鹽工根據意愿直接被補充進新建鹽場中,重操舊業。
目前東寧的制鹽采取的是這個時代世界上靠海國家都在用的工藝:海水曬鹽法。
具體的步驟是先在海邊開挖一個個水池,引海水注入其中。
方方正正的淺池排列成大片的鹽田,通過陽光的暴曬,讓海水中的水分蒸發。
隨著水分蒸發,鹽的濃度逐漸加大,當水分蒸發到海水中的氯化鈉達到飽和時,形成鹵水,再及時將鹵水轉移到結晶池中。
鹵水在結晶池中繼續蒸發,原鹽就會漸漸地沉積在池底,形成結晶,達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采集得到粗鹽,其實此時便可以吃了。
但粗鹽中含泥沙等不溶性雜質和氯化鎂等可溶性雜質,許多官營鹽場還會對粗鹽繼續加工,經過沉淀,將泥沙過濾除去,然后去水,最終得到細鹽。
這個方法的缺點其實很顯著。
一是環境要求,只能夠在海邊,二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土地,三是耗時過久,太陽暴曬蒸發水分需要時間,期間若碰見雨天就得重新再來,故而效率極低。
但即便如此,海水曬鹽即便在后世也仍是主要的制鹽方法,而更先進的電滲析法在后世都未完全普及,以這個時代的科技水平就更不用妄想了,畢竟首先得有電才行。
但鄭克臧并未放棄對制鹽方法進行改良,他心中早已有了改良的方案,只是受制于條件還并未試過。
這改良方法還得從東寧的硝石不足說起,當初為了彌補硝石的不足,在李景的建議下,由朝廷出面向民間廣泛的征集硝石。
鄭克臧本來對此沒報太大希望,結果發現從民間收上來的硝石數量還不少,當然離滿足大軍所需還遠遠不夠,但增加了些儲備總是好的。
民間藏著這么多的硝石并不是因為民眾們要自制火藥造反,硝石除了是制造火藥的重要材料外,在古代還有一個重要的用途便是制冰。
明明是火藥的原料之一,但單獨與水反應時卻能迅速降溫結冰,這讓人不得不感慨化學反應的神奇。
而鄭克臧想出提高鹽田的效率便是從此處入手,太陽暴曬背后的原理無非就是蒸發水分,形成鹽度高的鹵水。
沿著這一思路,若是往鹽田中放入硝石與水反應結冰,同樣也可以將水去除,而且更快。
眾所周知鹽是無法結冰的,到時只需將結成冰的水打撈出來,留下的同樣是鹽度足夠的鹵水,這樣一來就可以省略最費時間的暴曬過程。
當然這硝石制鹽的方法目前只是停留在鄭克臧腦海中,究竟能否成功還有待實際驗證。
同時,這一方法雖然大大加快了制鹽的效率但會相應地消耗硝石資源。
基本上可以說是以硝石換鹽,這對目前缺乏硝石的東寧來說實在太過奢侈。
但根據工部的匯報,硝田之法實施的十分順利,預計不久后便可以得到第一批硝石補充。
之后硝田會源源不斷地穩定的硝石,在不影響火藥儲備的情況下,拿出一部分提高制鹽效率也并非不可以。
但這需要時間,現階段肯定是不成的。
后續而來的廣東移民并沒能像最先到達的移民一樣分到現成的良田,只能分散到屯墾點進行開墾。
在鄭克臧的嚴令下,戶部為進行屯墾的民眾們了充足的保障。
一應農具供應充足,甚至還給每個屯墾點配備了一定數量的耕牛和駑馬。
所有遷移的民眾均逐步被妥善安置,鄭克臧聽著戶部匯報的安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