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府神機鎮的營地校場內。
鄭克臧正帶著工部和兵部的眾多官員們一起檢閱軍械司最新研制出的新型膛線步槍。
膛線槍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來復槍,說新也不算新,至少在歐洲這種步槍早已存在。
一般認為是由維也納的鐵匠卡斯博·克勒于1498年首先在槍管內加工出了膛線,但那時的膛線還是直線并非是螺旋形。
一直到16世紀,螺旋膛線逐漸發展成熟,這一時期的來復槍由于槍管內有螺旋膛線,彈丸通過膛線時不斷旋轉, 進而得以增加射擊的精度和射程。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16世紀法國制造的米寧前裝式來復槍,重約4.8千克,螺旋形膛線有四條,最大的射程可以達到900多米,堪稱那個時代的恐怖殺器。
但這種槍并未列裝進軍隊,最初主要是貴族和獵人們打獵所用。
直到17世紀初期, 丹麥軍隊最先裝備了這種武器,歐洲各國軍隊也開始有了少量列裝。
沒有大規模裝備的原因也很簡單, 看看校場內這些正在進行實槍操作的東寧士兵們就很清楚了。
一排魁梧的神機鎮士兵們將圓形的鉛彈丸擺在軍械司新建造出來的來復槍管上。
之所以用“擺”這個字是因為與滑膛槍管嚴絲合縫的鉛彈沒法自己滑進凹凸變形的來復槍管。
只能由士兵們使勁地用拇指按壓彈丸, 在按壓的瞬間士兵們手背上的青筋條條暴起。
隨即士兵們將腰上別著的木棒和木槌取下,木棒配合著木槌一點一點地將彈丸打入到槍管之中,最后再拿出通條費力地疏通。
這整個推彈流程讓鄭克臧腦海中不可避免地想起后世發生在廁所里的一項家務。
槍林彈雨之中,緊張激烈的戰場上,吭哧吭哧一點點地搋馬桶,那場面實在是不忍直視。
不美觀還則罷了,關鍵是這裝填的速度實在是太慢了,比滑膛槍慢了三倍不止。
這也是其并未在各國軍隊大規模列裝的主要原因。
“砰!”,裝填完畢的來復槍一輪齊射,前方數百米外擺著的一排靶子應聲而倒。
鄭克臧扭身看了看身邊官員們一臉糾結的臉色,輕輕嘆了口氣。
線膛槍秒殺滑膛槍的精度和射程實在讓人眼饞,但這復雜的操作確實勸退。
不怪這些官員如此糾結,鄭克臧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謝安生見鄭克臧嘆氣,心中了然,悄悄湊了上來輕聲道:
“殿下勿憂,軍械司正在研究如何提高裝彈速率。”
鄭克臧哦了一聲, 饒有興趣地問道:“現下有什么成果嗎?”
“目前暫時想到了兩種方法,一是將鉛彈造小些, 外面用皮子包裹,皮子比鉛要軟的多,這樣可以略微加快裝彈的速度。”
鄭克臧聞言點了點頭,語氣淡淡地問道:“只是這樣一來,恐怕仍免不了以槌擊打彈丸的過程吧。”
謝安生連連點頭稱贊英明,“確實如此,只是能稍稍加快速度。”
他頓了頓繼續道:
“還有第二個方法,便是按照槍管的形狀定制專門子彈,例如如今建造的這款槍因為有多條膛線,槍口呈六邊形狀。”
“可以用專門模具打造符合形狀的鉛彈,只是這樣一來鉛彈的制作效率將會極大下降,但可以省卻以槌擊打的過程,裝填速度能提升近半。”
鄭克臧聽完謝安生的匯報后陷入了沉思,這兩個方法的優劣都很明顯,但他清楚這兩條路子都不對。
后世德維勒發明出的柱狀鉛彈是最終徹底解決來復槍難以裝填的關鍵。
他略一沉吟后對著謝安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