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楞沖鋒失敗的全過程被時刻關注戰局的喇哈達看在眼里。
他是第一次見識明軍的火器是何等犀利,十分驚訝。
若換成萬正色在此處定然不會吃驚,甚至還會早做防備早早采用散兵沖鋒的方式,當初明軍來泉州劫掠時他的提標大營就已經吃過了苦頭。
萬正色當然也提醒過喇哈達明軍的火器犀利,但這位滿洲將軍對此不以為意,將其看作萬正色為了推卸責任而作出的夸大之詞。
喇哈達上一次與明鄭軍隊交手還是在當年鄭經反攻福建時。
從那之后他便一直坐鎮福州,再沒有機會和明鄭的軍隊一較高下, 現在面對明軍犀利的火器,他一時間不知該如何應對。
“將軍勿憂,請暫緩攻勢,如今已然下雨,要不了片刻明軍火器就會熄火,到時再尋機決戰, 自能一鼓而下!”
手下綠營眾將看出了喇哈達的無所適從, 紛紛建言獻策。
沒有什么好辦法的喇哈達從善如流,聽取了眾人的建議。
不止綠營眾將抱有這個想法,連綿的福建冬雨也為清軍上下增加了信心和勇氣,雨勢慢慢變大,清軍暫緩了攻勢主動撤離回河岸邊。
約莫過了小半個時辰,雨勢逐漸變小,估摸著明軍火藥在雨中已被淋濕的喇哈達果斷下令再次沖擊明軍的陣地。
可是清軍方面注定要失望了,明軍陣地上次第地火銃響聲狠狠打了喇哈達的臉,他滿臉驚疑不定,“這怎么可能?鄭逆的火銃為什么在雨中也能打響!?”
普遍裝備著火繩槍的清軍士卒們一個個也都感到難以置信,在他們的理解中,即便火藥沒有受潮,可火繩沾濕了一樣無法點火開槍。
有點見識的軍官們知道對面明軍用的是燧發槍,不用擔心火繩打濕的問題。
但即便是燧發槍雨天槍管后部的火藥池一樣會被打濕,按說明軍是不可能擊發開槍才對。
“將軍,據卑職所知,日本早在幾十年前便有能在雨中射擊的火器, 號稱雨鐵?!? 隨侍在喇哈達身側的軍標左大營參將黃務出聲解釋道。
喇哈達唔了一聲,面色不豫。
黃務見狀繼續道:“將軍放心,日本雨鐵也沒有傳的那么邪乎,雨天一樣會受影響,只要雨繼續下,明軍的火器遲早會啞火?!?
喇哈達臉色陰沉地看了眼正在變小的雨勢,沉聲道:“雨快要停了,不能再等了!加快進攻!”
盡管黃務用日本戰國時期雨鐵的性能來分析明軍的東寧銃有些牛頭不對馬嘴,但是他說得沒錯,雨天還是造成了影響,明軍東寧銃的擊發率已經下降到不足平日的七成。
至于明軍的火銃為何能冒雨開火,并非是有什么高深的技術發明。
自從東寧銃大規模裝備軍隊后,軍械司就一直在研究如何讓火銃在雨天也能持續作戰。
他們提出了好幾種解決方案,經過實際測試并綜合考慮了成本等因素,軍械司統一為東寧銃制造了防水器械。
說白了就是一個鐵盒子加上些皮子和蜂蠟,軍械司專門打造了一個可拆卸的鐵盒,正好能蓋住燧發槍的發射組件,可以用于雨天作戰。
下雨天時,士卒們就會拿出小鐵盒裝在發射組件上將其完全蓋住, 再用皮革包裹住縫隙, 同時用蜂蠟涂抹在火藥池旁避免滲水, 三層保險下達到較好的防水效果。
經過實戰測試, 這種組合方式能讓東寧銃在小雨或中雨時保持住六成左右的正常擊發率,當然如果是碰到那種狂風暴雨的天氣一樣要抓瞎,全部啞火沒得說。
這種防水措施雖然效果不錯,但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在喇哈達下令清軍加快進攻時這個缺點開始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