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墡一邊在東瀛搞著經濟發展,宣傳大明就是好,然后推動東瀛易幟,一邊準備這回大明過年。
出來一年的時間了,本打算接陳新月她們過來大明的,但是因為朱棣去世自己還沒回去過,怎么說也得先回去一趟,所以打算回應天府過年,其他事情等年后再說。
還有一點他現在比較擔心的是,如果按照歷史進程來說的話朱高煦當皇帝就當了幾個月,得回去看看,雖然很多東西和原歷史記載已經完全不同,但是他發現人的生老病死大差不差。
自己的四哥,比歷史上早死了一年,朱棣比歷史上晚了接近兩年,朱高熾現在也已經多出來了一年,根據傳信得知朱高熾的身體好像不怎么好了。
現在朱高煦的事情還未完全的平定,大明仍無時間對付草原上的家伙,現在就為做預防性準備,避免其繼續擴張。
而這次朱瞻墡打算帶張先啟也回去,他許久未回家了,而且他老婆給他生了個兒子,總得回家看看,這次可是衣錦還鄉,朱瞻墡因為拒絕了回國升任禮部侍郎,朱瞻墡給張先啟向皇帝討要爵位。
因為沒有軍功,爵位其實是不叫困難的,但是他畢竟是大明第一個駐外大使,有標桿作用,而且這些年東瀛所做非常好,不能虧待了人家。
讀書人出相入仕為的說白了就是名和利,只是有有良心和沒良心的分別。
不必要整的那么高尚,真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人有沒有
有,當朝于謙就是一個,但是這樣的人很少,也不要拿這種極高的道德標準來作為底線要求他人,他努力工作,兢兢業業,你該給錢給錢,該給名給名,這才是良性循環。
張先啟有朱日和集團的股份了,錢的問題不用擔心,相比起來他顯然也更加在乎名,所以朱瞻墡為其向朱高熾討要了爵位。
不過朱瞻墡和張先啟自己都知道這次的討要應該不會有爵位,年紀太輕資歷不夠,總得來說擺在明面上的功績也不足,爵位要不到的話也會給一些其他的封賞,以及名義上的獎勵,算是為了以后得爵位做一次鋪墊。
還有朱瞻墡在給朱高熾的奏報中特地將張先啟也知道朱允炆的事情給抹去了,這件事情還是不讓朱高熾和朱瞻基知道的好。
他也相信張先啟會守口如瓶。
大明錦衣衛北鎮撫司大牢,一個單獨的隔間內。
朱瞻墡穿著橙黃色的飛魚袍,精神奕奕的站在幽暗的大牢中,顯得格外的刺眼。
這間單獨的牢房里面只有朱瞻墡和他面前被鐵鏈穿了琵琶骨,手筋腳筋都被挑斷的原禮部侍郎陳赟。
根據其同伙的供述,陳赟以漢王的名義糾結了幾個人,以禮部左侍郎的職位之便利,以永樂皇帝信任之事實,他悄悄的藏了一份改了永樂大帝印璽的空白圣旨,然后找人彷造永樂大帝的字跡做了一份假圣旨。
彷造的人也是禮部的,是一位年輕的官員,寫了一手好字,許了對方漢王登基他就升任禮部尚書的好處,年輕人便膽大包天寫了字。
但是非心志堅定之輩,被錦衣衛抓到之后便一五一十的招了。
陳赟的幕僚,宮內玩忽職守收了陳赟好處沒有搜查就讓陳赟帶著空白圣旨出宮的太監全都下了獄。
毫無疑問如此事情,他們一個人都別想走出大牢了,唯一有點念想的就是不要禍及九族。
其他人經過審問都不知道建文帝朱允炆的事情,只以為是為了漢王在做事,求的也不過是光明前程,若能助新皇登基,他們幾人都功不可沒。
陳赟也不會傻乎乎的告訴他們關于建文帝的事情,助漢王等皇位是一碼事,伙同建文舊臣是另外一碼事,助漢王還多少有點機會,心中總是存著點念想的,但是跟建文舊臣混在一起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