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三個兒子,朱高熾心中就升起了自豪之情,論能生他絕對歷史上排的上一號,輪生養的好,那更是個中翹楚。
這些人一個個牛逼吧,嘿嘿,都得叫我爹。
朱高熾人逢喜事精神爽,氣色都紅潤了許多:“都起來吧,都近些來。”
三人齊步上前,朱高熾看了一眼滿意的點點頭:“不錯,各個都精氣神十足,這才是我大明太子和王爺們該有的面貌,瞻墡這次立了功,想要朕賞你些什么?”
“瞻墡不過與二叔言語周旋了些,情報交涉全都是朝廷定好的,不敢稱功,父皇若要賞,就賞新建的燕京大學一些地吧,再有就是派遣一些新科登榜的文進士給我暫時去大學授課?!?
當初朱棣答應朱瞻墡讓他興建大學,此時應天府,順天府的大學都要開門了,順天府的取名叫燕京大學,應天府的取名為中京大學,順天府的建造速度快些,應天府的估計還得要些時日,只要兩所大學建立,那么大明南北中心都有一所大學了。
廣州府那邊為了兩所大學可謂是費勁了心力,建造是一回事,錢的問題好解決,而且是朱棣當初點頭批示的,又有朱瞻墡這位王爺做后臺,所以建造速度很快。
只是師資力量是個大問題啊。
南海大學這些年積累下的師資僅僅供給南海大學本身都不夠,現在這些學子們上學熱情極高,師資成了難題,所以朱瞻墡就想要向朱高熾要人。
這就讓朱高熾頭疼了。
因為朱瞻墡的南海大學經常有一些奇特的理論出來,在那些考科舉的文人眼中有些甚至是大逆不道,因為南海大學自己辦了學術期刊,是可以在上面發表學術論文的,這些進士有些也會看看。
針對南海大學的奏折時不時的也有,總體來說在朝堂上這些東西都被認為上不得臺面。
主要是朱瞻墡的大學招收人數也多,又有面相大眾的義務教育,這點才是這些人反對的重點。
為什么呢?
因為學識文化漸漸的不再是稀缺資源了。
古代讀書可是很貴的,高門大族可讀書,寒門中只有那些族中最優秀的孩子才有書可讀,讀書人,人人皆苦讀,有朝一日金榜登科,便如鯉魚過了龍門,換了新袍退了百姓身,便是官了。
現在朝堂上這些大臣們一個個都是這些人中最最優秀的那批人,他們比普通人聰明,當然也刻苦,他們掌握著最高等的文化,他們以此為傲,他們將會繼續讓他們的子孫后代優先掌握學習的權力,擁有更高的起點,更多的知識。
知識就像是一堵高墻,墻內文人才子高雅樂曲,家國大事朝政江山,墻外俗世蒼生。
墻內的人學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但你若說要將墻推倒,讓墻外的人進來。
不行。
因為打心底里瞧不起你,下等人。
而朱瞻墡所做的事情是讓所有人都可以上學,學知識,雖說其中大部分資質平平,但是上過學人便不會只甘于在墻外生活。
農夫和漁夫的孩子有了和門閥貴族一樣學習的機會,這讓門閥貴族們為之不滿,憑什么這些底層人可以獲得學習的機會?
你們應該去打漁,去種田,去街頭叫賣,去做木工,去做力工,你們的孩子也一樣。
但是朱瞻墡朱瞻墡所做與你所想背道而馳,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需要技術工,需要大量的科研人才,廣州府已經是個很好的例子,大量的大學生被各個商行哄搶,供不應求。
現在這些門閥們雖然有些意見,但是還沒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一個新興的階級正在產生。
現在朱瞻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