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審稿的時候可沒有過這種情況啊?
有一位研究生借著幫教授泡咖啡的名義,走上去拿起薩納克的咖啡杯,然后往電腦上瞅了一眼,看了一會兒后,他也茫然了,這又是哪位大佬的論文?
這好像是數論吧,又不像是數論,其中還有一些同態群構造,好像還有一點模形式的理論在里面,難不成是哪位研究朗蘭茲綱領的大牛?
這位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在讀博士放棄了思考,選擇老老實實地給教授泡咖啡去了。
就這樣,時間慢慢過去。
七十多頁的論文,當然很長,雖然前面十幾頁比較好理解,很快就能夠看完,但是中間的四十多頁可就沒有這么容易了,由于已經涉及到了一種新的數學方法,所以薩納克教授也得嚴謹對待。
東海岸的風從白天吹到了傍晚,直到太陽消失在普林斯頓這座充滿了鄉村風光的城際線西邊時,辦公室內,薩納克教授終于抬起了自己的頭。
“大概,高斯當初也是這樣的驚才絕艷吧……”
他微微慨嘆一聲,從這篇論文中,他看到了大數學家的思想在其中迸發,仿佛真理于其中孕育。
歷史上所有著名的科學家們,人生中最重要的成果都是于20到40歲之間作出的,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再比如牛頓的微積分、萬有引力定律等等。
而這個林曉,如今才18歲,卻已經創造出了這般極其出色的數學理論,并且終結了梅森素數分布規律這個問題。
從兩千三百年前,幾何之父歐幾里得開始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以來,直到如今不知道多少大數學家們前赴后繼,不斷地嘗試在2p1這個極其簡單的形式上實現突破,直到如今,終于在這個十八歲的少年手上完成了最后的成果。
如果說這就是林曉的巔峰時期,薩納克教授自然是不信的。
要是用正態分布的圖像來說的話,他認為,林曉此時的狀態,正處于圖像左邊的某個地方,距離最高的位置,仍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
不過,這也只是他所認為的而已,至于林曉真的是正態分布圖像,還是yx2x0,那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