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
面對太陽直射的北半球,進入了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
不過,當太陽的輻射能量抵達地球的過程中,也會遭受到各種削弱,直到人們感受到它的時候,其實連其總輻射能量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而對于此時正在航空材料研究院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的幾個人來說,這百分之一能量帶來的溫度,遠不如他們現在所接近的那個真空電弧爐里面的溫度大。
里面的溫度,已經達到了將近2000k。
至于里面熔鑄的,自然就是林曉設計的那個鈦合金。
從理論模型到現實實體,他們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設計了三套生產工藝。
而負責設計這些工藝方桉的人,要么是院士,要么是長江學者,比如航空材料院的陳保院士,比如金屬研究院的文常平院士……總而言之,都是國內材料界的大老。
當然,人數也不多,只有四位,但不論如何,這個陣容也算是相當豪華了。
這四位大老都是能夠單獨帶國家重點課題的人,一起跑到這個項目來負責設計方桉,大概也就那種國家大型科學計劃才能出現這種情況。
林曉得知自己這個項目居然吸引了這么多大老來,那叫一個驚訝,包括邀請這些人的曹忠也覺得不可思議。
他給這三位院士長江發去邀請的時候,本來覺得能有一位過來就算好了,結果三個人全都答應了,于是他們這小小課題組就出現了這樣好幾位大老。
當然,這三位大老都愿意過來,除了是因為這個課題的重要性,也是因為林曉的名頭,不管如何,結識一下也算好,而且設計一種材料的生產工藝,所需要的時間還是比較少的,至少相對于他們自己帶的課題來說是這樣的,他們自己課題動輒都是一年半載的。
不過,雖然大老多,設計這個生產工藝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
因為需要用到單晶定向凝固技術,而且還是一種新的鈦鋁合金,對于這些院士們來說仍然有些棘手,之前他們三套方桉中,有兩套方桉已經失敗了,如果現在第三套方桉還不能成功的話,那他們就得繼續設計其他工藝了,到時候要花費的經費和時間也就更多了。
所以,他們現在也只能期望這一次就能成功。
“好了,小黃,出爐吧,準備好定向凝固。”
陳保招呼了一聲,隨后黃浩然等幾名研究生就走上來開始操作。
這幾名研究生也是被叫過來打雜的,畢竟有些事情總不能讓幾位年紀都比較大的院士們親力親為,也不可能讓林曉這個負責人來搞,所以陳保就順便把自己這幾個研究生叫了過來,當然,也都是簽了保密協議的。
而聽到導師的招呼,這幾位研究生便迅速上去,然后將爐子打開,接著就是根據定向凝固的步驟開始操作起來。
定向凝固講究的是一個溫度梯度,從而避免金屬液凝固過程中內部的液體到處亂流,最終在凝固成型后影響性能。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細節,也就是保證他們能不能行的關鍵了。
就這樣,等到時間慢慢過去,最終,他們從凝固爐中取出了幾塊鈦合金棒。
表面閃爍的金屬光澤,讓在場的每個人都期待著它們待會兒的表現。
“好了,去進行性能測試吧。”
陳保說完,隨后他們便離開了這個鑄造實驗室,回到了隔壁的測試實驗室。
將其中一塊鈦合金棒放在拉伸機中卡好位,然后不斷加力。
“100pa,200pa……”
直到最終,他們測試出了最大的抗拉強度。
949pa!
當這個數字出來的時候,在場的人都震驚了。
“我靠!這是怎么回事兒?怎么比理論值高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