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6日。
盡管明天就要啟程前往以色列,甚至林曉都已經將相關消息告知沃爾夫獎那邊了,包括和他隨行的人員,他的家人,還有他在上京大學的一些朋友。
只不過,他依然待在實驗室中,沒有離去。
“終于造出來了。”
看著眼前工作臺上的一個類似馬達一樣的東西,林曉長出一個口氣。
這就是他花費這么久的時間打造出來的編碼器,花費了他不少功夫,當然,他這種純屬手工打造,本來就很慢。
而這個編碼器里面也沒有用上多少比較精密的東西,他只是需要驗證自己的結構能否成功而已,根據里面的配置,這個編碼器在定位精度上最多只能保持在1微米。
但是,如果利用了他在里面設置的八分傳動結構,其定位精度應該會控制在125納米,也就是1微米的八分之一,當然,考慮到其中摩擦力,材料也不是絕對剛體,在拉動的時候會有一定的形變量,所以實際精度,根據林曉的計算,在133納米左右。
所以,如果在之后能夠用上更加優秀的配件,這個精度將能夠再一次往下縮減。
“唔,現在先試一試吧。”
心中這么一想,而后他便找來了一個伺服電機,這是他當初買的,就是為了今天的這個測試。
這個伺服電機的規格精度就是在1微米左右,當然林曉也沒有忘記實際精度測試。
至于怎么測試實際精度,顯然肉眼是分辨不出來的,顯微鏡也不行,因為我們沒有精確到微米乃至納米級別的刻度尺。
所以這就需要利用到一種叫做激光干涉儀的專業儀器測量,讓伺服電機發出一個脈沖,一個脈沖就會讓其動一下最小位移量,然后通過激光干涉儀形成的條紋變化來測量波長級別的位移,從而確定其定位精度。
很快,經過確定,這個伺服電機的精度確實是在1微米。
而后他便又開始動手,將里面的編碼器給拆了出來,隨后將自己的編碼器替換了上去。
除了內部結構不同,他打造的這個編碼器完全和這個伺服電機搭配,所以接下來,只需要看看他的這個新編碼器能不能讓伺服電機的精度縮小八分之一就行了。
將最后一個螺絲給擰好后,林曉便抱著這個頗有點重量的伺服電機,再一次放到了激光干涉儀的旁邊。
做好一切準備后,測量開始。
首先,在電腦上給伺服電機發去一個脈沖,讓其轉子發生一次轉動。
隨后,他立馬打開了激光干涉儀的軟件,看了一眼其波長變化量,隨后根據這個變化量,他開始計算,最后算出了一個脈沖下,其實際傳動的距離。
“137……納米!”
看著這個結果,林曉的臉上頓時露出了笑容。
完美!
雖然和他之前的理論計算值還有一點差別,不過幾納米的差別而已,已經足以讓他對此忽略不計了。
這也說明,他的編碼器“八分”式結構,成功得到了驗證。
這種結構,顯然也可以用在各種編碼器當中,不僅僅是他現在所打造的這個編碼器,其他各種編碼器的精度,都能夠像這樣直接縮小將近八分之一,不管是以后用在光刻機上的伺服電機,還是以后可能會用在機床上的伺服電機,尤其是這兩種伺服電機,都講究的是一個精準度,華國機床為什么只能做出中低端產品?
首先就和高精度編碼器有很大的關系,編碼器首先就決定了精度,之后才是其他的一些輔助性技術,所以,只要將這個結構運用于那些機床的編碼器中,至少對于國產機床也是一種提升。
所以,八分式結構,就是林曉基于華國當前基礎工業的實力下,所能想到的給華國帶來巨大提升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