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點鐘,會議準時開始。
他們這個小組有九個人,包括林曉在內,有四位研究員,剩下的則主要是助理研究員和實習研究員。
相對于其他一些材料的研究團隊來說,這個人員的數量顯然還是太低了。
當然,對于搞研究的小組來說,數量并不重要,質量更加重要,有時候一個天才的想法,就能夠將研究進度給推進到最后。
而他們這個小組的人,當然就屬于質量向的小組了。
林曉這個開掛的就不用說了,之前林曉打電話的那位趙升,本身除了是計算材料學方面的大腦之外,在實驗上同樣是一位大牛,在國內很是出名。
至于另外兩位研究員,其中一位也是計算材料方面的大牛,而另外一位研究員則是實驗方面的大牛。
如果不是有這三位大牛一起,林曉想要這么快就將晶體結構給確定下來,估計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行。
會議室中,林曉在大屏幕上重新用軟件給在場的幾位展示了一下這種硅晶體在X光的照射下,對X射線的衍射圖像,X光的光源是一個平面波,其經過透鏡之后,最后在另外一塊平面上形成了一個正方形地投影,這就是這個透鏡的作用,它能夠將X光的輻照范圍局限于一個正方形之內。
這對于芯片的生產速度是很有效果的,畢竟現在的芯片都是正方形的,這也是為了提高晶圓的利用率,晶圓因為工藝的緣故,只能做出圓形,而為了更好地利用上這個圓形的每一塊,芯片也就成為正方形了。
而X光的輻照范圍變成正方形,在處理硅晶圓的時候就更加方便了,到時候再憑借著X光的強效率,屆時處理芯片的速度也將大大提升,阿斯麥爾的EUV光刻機每小時能夠處理兩百片硅晶圓,差不多每分鐘3片多硅晶圓。
如果以蘋果公司的A15芯片面積來算,假如忽略硅晶圓邊角料的損耗,一片硅晶圓就能夠生產650顆A15芯片,一個小時下來就能生產13萬顆芯片,一天就是三百多萬。
但是如果用上了X光源,每小時處理的硅晶圓恐怕能夠輕易地達到兩百片以上,說不定能夠達到4片。
這就是他們的X光源一旦運用于規模生產后的優點。
而后,林曉調整參數,讓上面的晶體透鏡開始轉動,X光也隨之開始發生變化,輻照范圍開始變化起來,在57.5度的時候,輻照范圍便和光源大小相同,當超過57.5度的時候,輻照范圍開始收斂凝聚,直到入射角轉變為垂直的90度之后,已經變成了一個點。
當然,這也就是在電腦模擬中能夠看到,實際上X光是不可見光。
而這時候凝聚成一個點的X光,能量之強,照一下,大概能夠直接上一個隨機癌變BUFF,大概類似于隔壁島國某次核電站爆炸事件導致的癌變桉例。
“太棒了!”
看著上面的結果,在場的人都歡呼起來。
他們沒有懷疑這個圖像的真實性,因為當林曉將他的波相干疊加方程組拿出來之后,他們就沒有懷疑過他們會失敗。
當初林曉告訴他們實驗的目的時,他們都是感覺自己掉進坑里面了,用衍射來控制X光的放大和縮小?
林曉哪怕說要證明NS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光滑性他們都相信,但是你要搞這個,那得處理多少的數據啊?
只不過,直到林曉拿出那個被他命名為林氏波相干疊加方程組的東西,并且給他們介紹了一番后,他們就徹底信了——當然,因為波相干疊加方程組的機密性,在林曉將方程告訴他們之前,都已經簽了保密協議,至于背調什么的,在加入定光研究所之前,早就經過了更加嚴格的背調,所以泄密的事情都不用擔心。
總之,他們設計出來的這個晶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