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章合一
關于接下來的實驗安排基本上已經確定了,也就是用他們的粒子加速器生產更多的那種特殊鎢板,為之后在東方超環上的驗證進行準備!
而生產出東方超環需要的鎢板總量,需要兩個月的時間,差不多是林曉設計的海螺式裝置的一半。
這就主要是因為東方超環的體積還是比較小,就算其真的能夠實現穩定的核聚變,所能提供的能源也并不足以滿足整個京津冀經濟圈全部所需的電能。
當然,提供不了也主要是因為技術問題,理論上來說,哪怕是一個直徑不到十厘米的圓盤,也是能夠實現核聚變的,但是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在這十厘米的圓盤之中,弄出一個足夠強大的磁場,從而實現對內部進行聚變反應的等離子體流的約束。
而顯然,想要達到這一點,磁場強度至少都得往幾百上千個特斯拉去了,而當前的任何超導體,都不可能在提供了如此強大的磁場時而不會失超。
畢竟,像鋼鐵俠那個不到十厘米的發光圓盤中,所蘊含的黑科技可不是現實中能夠搞出來的。
當然,就目前來說,他們也不需要追求那種等級技術,先把可商用的核聚變反應堆給出來再說。
所以,兩個月后,等到所有鎢板都生產完成,就是準備見真章的時候。
當然,期間也還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林曉對于東方超環磁場線路的優化。
這一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于本次實驗的重要性相比較生產特殊鎢板的事情還要高一些。
雖然托卡馬克裝置的磁場大致方向是固定的,但是磁場線路卻并不固定,也就是說提供電磁場的通電導體的線路可以進行更加針對性的設計。
而這個設計的好不好,關系到整個反應的穩定性。
這是因為在可控核聚變的等離子體流中,任何輕微的擾動都有可能造成之后的鏈式反應,導致裝置的壽命極大削減。
就比如本來這些等離子體流已經被控制在反應裝置中心進行穩定的反應,但是其中恰好有兩個等離子體相撞,相互撞開后,它們又撞到了其它的等離子體,于是到最后,等離子體流就又會紊亂起來,使得這些能量同樣很高的等離子體撞到內壁上,造成破壞,裝置的壽命自然也就降低了。
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通過精心的設計,來讓等離子體流能夠只參與反應而不是參與破壞。
而這樣一來,對于他們本次的實驗來說,就能夠減少實驗的誤差,畢竟這次的實驗是為了驗證特殊鎢板在核聚變反應的中子轟擊下的表現,而等離子體流的轟擊顯然就會帶來誤差。
當然,本次實驗除了這個目的之外,他們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看看這一次,他們的東方超環,到底能點亮太陽的光芒多久!
東方超環取得的最好成績就是可重復的1.2億攝氏度101秒等離子體運行和1.6億攝氏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
這種成績說好也好,至少在世界范圍內算是很好,但是同樣的,說差也很差。
因為不管是101秒還是20秒,相比較需要長時間運行來發電的這個最終目標來說,這點時間是完全不夠看的。
這就更不用說發這么一會兒的電,相比較投入的資源來說,就更加的不值一提了。
而這一次,他們換上了一個在普通中子輻照中能夠實現完全抵抗的材料,再加上林曉對電磁場線路的優化,這一次又能夠抵抗多久呢?
等離子體所的每一個人都很期待。
不過,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人很想知道,林曉到底要如何優化線路。
尤其是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里。
整個東方超環的超導體線路可是相當復雜的,哪怕是稍微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