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巫勒部諾顏蘇赫與三個兒子所約定的那樣,四人帶領軍隊分別朝著三個方向進發。
巫勒的大酋長、諾顏蘇赫調遣本部衛隊北上防守高勒(褐胡)部的游擊侵擾,而長子德勒黑與次子沓來則一同率兵西征厄勒蘇(沙胡)部,營救被困于敵軍占區的部隊,拓土開疆。
最后一支部隊,自然就是本來在盛國做質子,剛剛回歸大草原的三子阿祀爾了,他主動向諾顏蘇赫請纓,以鍛煉經驗的名義率軍向東,收服盤踞在巫勒部東線的大小部落。
乍一看,阿祀爾似乎已經放棄了對于諾顏之位的競爭,但實際上他選擇的卻是一條風險最大也收益最高的路——如果能將十幾支小部族收服半數,那就是最大的功勞,除非德勒黑與沓來大發神威,直接長驅直入、將厄勒蘇的本部剿滅才能與之媲美。
不過這也就是想想,雖然厄勒蘇部是三大胡部中最貧瘠的,但好歹也有著廣袤的沙漠作為天然屏障,再加上高勒部與他們存在盟誓共同抵抗巫勒部,如果能輕而易舉地將其剿滅,那諾顏蘇赫也不會等到今天。
所以在阿祀爾別出心裁地提出這個意見之后,最聰明的沓來很快就反應了過來怎么回事——但他同樣看出了父親對三弟的偏愛,所以并未作聲。
因為東邊那些小部落也不是好欺負的,雖然他們之間也保持著亂戰的態勢,但如果他們凝聚在一起抵抗巫勒部的進攻,也是塊難以啃下來的骨頭——三大胡部也是經歷了這么多年的不斷征伐、吞并才有了今日的勢力,那些小部族若想臣服于三大胡部也早就被吞并了。能留到今天還保持著獨立的,大多數也都有個“成為統一全胡的大汗”的夢想。
這么說吧……沓來寧愿相信自己能通過算計的方式戰勝大哥德勒黑取得諾顏之位,也不相信阿祀爾能征服那些大小胡部。
而沓來的自信來源也很簡單——他幾乎就是一個親身經歷并指揮過戰爭的、草原版的“賀難”。
…………
和大多數信奉甚至癡迷于武力征服的胡部人不同,沓來從小便是一個異類,他始終認為在戰爭的層面上,一個主帥的智勝永遠大于力取,所以就算他從來都沒有踏入盛國的土地,也依然學習著盛國的文化。
在胡部的歷史中,不是沒有過曾征服中原大地的可汗,但最終胡部還是失去了那里的統治權,不得不重新回到熟悉的草原。在經過若干年的學習和思考之后,沓來終于搞清楚了胡部失敗的原因——擁有強大戰斗力的游牧民族固然可以征服他們的土地,但同時也會被先進的文明所征服。
中原文化擁有強大的凝聚力,導致了無論朝代更迭還是外族入侵,最終都會被他們本身的文化所吸收、影響,并產生質的飛躍——這也是為什么沓來喜歡研究盛國文化的最大原因。
優秀的智力天賦和強大的學習能力,將沓來塑造成了一個非常具有戰略頭腦的帥才,他為父親出征之前所提出的諫言幾乎全部言中——集軍與厄勒蘇部進行大戰,高勒部一定會按兵不動隔岸觀火,只要我們不對高勒部產生威脅、不暴露出弱點,那高勒部參戰的意圖會很低。
事實也正是如此,直到德勒黑與沓來這支強軍成功地為友軍解圍,逼的厄勒蘇部的包圍網潰散后撤,高勒部的軍隊始終沒有在正面戰場上有所動作——雖然他們倒是趁此機會派出了小股部隊不斷試探著巫勒部北面的防線,但也全被諾言蘇赫的大軍所阻隔,無法再南下一步。
而成功與大軍匯合的巫勒先鋒部隊,也在得到了資源的補充之后重新整備了一番,在德勒黑的率領下繼續向西進軍。
德勒黑雖然是一位猛將,但他也不至于會那么容易便被沓來算計到,畢竟沓來的聰明在巫勒部之內人盡皆知,所以他在提出了自己愿為先鋒打開局面之后又補充了條件——他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