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知道,在很久以前,曾經有個笑話。
那就是在明萬an歷年間,島國的豐臣秀吉侵略曹縣,結果他們在半路上就遇上了明將李如松將軍的我大遼東的橫沖直撞大鐵騎。
那時候島國隊伍里面就有一個將領,讀三演義就跟那些發了瘋的精神病人一樣,不僅僅是對里面的人物,劇情,戰術等等,而且還非常崇拜三國中單挑的武將們,于是,就直接在兩軍對壘的時候跳出來大喊“誰和我‘一騎打’單挑”,明軍那邊簡直以為他是個神經病,雖然說,也差不多就是那樣,結果被一頓火槍招呼下來,硬生生的把他打成了篩子。
看來三國演義害人不淺啊,讀古代演義,印象最深的莫過于“武將單挑”。
兩軍交戰之際,士兵排好陣型。這也是排兵布陣的由來。
兩邊雙方的不同將領,各自乘白馬或黑馬,持長槍或拿著大刀,穿著銀盔或金甲,縱馬出列,奔至最危險的第一線,高聲喝道“爾等鼠輩!誰敢出陣與吾交鋒”
這時,對方的陣營里,既不用亂箭射他,也不用群起毆他,竟然也是一樣,閃出一員驍將,奔至最危險的第一線,高聲喝道“汝是何人速速報上名來,吾槍下不死無名之輩!”
這簡直就是放到現在來說,最無腦的一幕了!你想想,我們這么多人,難道就讓他一個人在軍前叫囂嗎?直接群毆他!
但是,古代就不是這樣,接著他們,就是兩個人的單挑。
單挑的結果不一合,或合,或數十合,一方將領被挑下馬來。而士兵們也不做任何反撲,就立即拱手認輸,于是,戰爭結束。
給人的感覺就是,好像只要主將戰勝,則全軍皆勝只要主將一輸,則全軍皆輸。
整個戰爭的勝負,竟完全取決于兩個主將的武藝高低。士兵們僅僅只起擺設作用,并沒有任何實際價值。
細細想來,總有些不可思議。既然是這樣,那還要那么些士兵做什么難道士兵們只是站在一邊看熱鬧么難道士兵們不會一擁而上,把單槍匹馬的敵將捉住么
于是,就有人說了,在真實的戰場上,武將單挑是完全不存在的,因為這根本不符合戰爭的基本規律。之所以在演義中會有武將單挑的情況出現,那完全是家的一廂情愿,其目的不過是為了寫的精彩好看,吸引讀者罷了。
其實,也不盡然,在歷史上的戰斗中,武將單挑的事情還是有的,只不過沒有中那樣戲劇化,出現的次數也要少得多而已。還有就是,正史上所記載的單挑,往往都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戰爭”,最多也就是“決斗”而已。
而且春秋時期戰斗很禮貌,首先一個攻方派出使者,說明為什么要打你。然后被打一方也要問為什么要打我。如果被對方問到了,戰爭也就打不起來。典型的就是齊國去打楚國,楚國的使者回答的好,戰爭就打不起來。
決定要打了,雙方約定好時間,挑好地方,大家吃完了早飯,然后開打。戰爭時間一般就一個早上,如果是大戰的話,也不超過一天。頭發白的和年齡小的,是不能殺的。敵軍敗退,也只能追一定的距離,也就是50步,超過50步就不能追了。晉楚有次打仗,晉軍敗退,一輛車壞了,走不動。楚軍的士兵就給晉軍士兵說該如何弄,果然按照楚軍士兵所說,車子就跑了。跑的時候還甩句“我們逃跑沒有你們有經驗啊“。
其實在送朝之前,武將單挑是一件很尋常的事情,糖朝及之前的軍人很多都是抓壯丁,武裝牧民還能夠騎射,臨時征召的武裝農民除了打掃戰場啥也干不好,很多時候在戰場上能夠維持著這群人老實站在原地就不錯了,所以很多時候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雙方主將決斗,一旦斬殺對方的將領,一個掩殺,勝負就定了。
單挑,也就是武將個人之間的對戰,古代單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