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術在中國源遠流長,很早就有記載,最早應該是矛。后來才漸漸演化,有了戟和槊等。真正介紹槍術的書,應該是《隋書·經籍志》所載《馬槊譜》,追溯起來,才是中國第一本系統介紹槍術的書。唐代以后,槍術漸成流派,漸漸和長矛區分開來,到了宋明之時,才漸漸發展,百家爭鳴,槍術在這個階段,理論和技術都有明顯的提高,各家槍法,相競爭艷。何良臣《陣紀》說:"馬家槍、沙家竿子、李家短槍,各有其妙,長短能兼用,虛實盡其銳,進不可擋,速不能及,而天下稱無敵者,惟楊氏梨花槍法也。"由此可見流派之多。
漢末之時,槍術雖未如后世一般著書成冊,以成系統之法,其實已日臻成熟。著名的蜀漢五虎將,趙云,馬超是用槍高手,若真要較真,張飛的蛇矛也屬槍。至于名震天下的呂布,其畫戟雖然和后世的槍有區別,但也應歸于槍類。由此可見,當時的主流兵器,長槍應有一席。
劍為百兵之首,槍被稱為百兵之王,五尺五寸為步下槍,七尺為花槍,八尺二寸中平槍,一丈二尺為大槍,一丈六尺為大桿,一丈八尺就是長矛了。
但現在,步下槍并未如后世一般成型。將領用槍,多是指馬上槍。劉毅挑挑揀揀,甚至不惜折斷槍桿,就是為了挑一桿五尺許的步下槍,和史阿爭雄。
“好!”
劉毅只擺了個起手式,但他身經百戰,只一起手就極具氣勢,顯然不是花架子。講壇上,有人忍不住叫了聲。劉毅抬頭一看,就見那清俊青年正目光炯炯地望著自己,喝彩聲正是他發出的。他的身前,坐著那白衣大袑的老者,后者眼神中也大是驚疑。劉毅心頭一動,今天來鴻都門演講的,除了王越就是童淵。這老者定是童淵無疑了。他是槍術宗師,見自己用槍對付史阿,有此反應也正常,只是那青年又是誰?
劉毅還禮:“西涼劉毅,請指教。”
劉毅的槍反握著,槍尖拖地,但細看的話,槍尖并沒有碰到地上,卻有一股氣旋凝于槍尖,卷得地面的微塵揚起。往那里一站,更有一股岳峙淵渟的氣質油然而生。這是一種千錘百煉的氣勢,經過無數血火才鍛煉得出。史阿臉上的輕松神色一下淡了,他將長劍緩緩提到了胸前。
兩人對峙良久。
史阿有些不耐煩。步下戰,劍是當之無愧的王者,他以前和人捉對廝殺,也多是劍手。就算有槍術宗師之稱的童淵,那也只是強于馬上,若是步下對決,史那都有信心讓對方飲恨。
這人用長槍對敵,是嘩眾取寵,還是確有真才實學,他決定不再枯等。
史阿想著,舉著劍朝左跨了一步,他原本是側著身子的,此時身體更側了些,看著就像橫行的螃蟹,更有些下盤不穩的樣子。不明就里的人,肯定認為是個機會。但劉毅知道,這根本是個陷阱。這是史阿在試探,在蓄力。他若真忍不住出手,史阿的右腳會交錯著踏上,借著身體的重量,手中劍直逼中宮。
中宮,是要害,也是兩者距離最短的。
一寸短,一寸險,正是如此。
劉毅想著,左腳用力,腳尖輕點地面,右腳前移。身子不退反進,向前半個身位。他右手半握住槍桿,槍尖斜斜上撩,對著史阿。
這是干什么?
史阿吃了一驚,武者的直覺,讓他覺得有些不妙。如果他現在直搶中路,無疑是往槍尖上撞了。但現在猶如箭在弦上,如果不發,勢必更要落入下風。而且,他也有信心憑借劍的靈動,躲開長槍的阻截。
“喝哈!”
史阿一聲大吼,人如一頭豹子般竄出,而幾乎同時,劉毅長槍一抖,象有一條毒蛇從地面猛撲而起。
大殿內發出一陣驚呼。
史那只覺肩頭一陣劇痛,他敗了。
在剛才他決定出劍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