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蝗災,這也算不小的事了。王允等人為此專門找了太史令張貴問占。這神棍最后得出的結論,也是老生常談“蒼天之怒,源于祭祀不足,暴政頻頻。”
祭祀不足好理解,王允本就在準備元年賀的事。此時也好由此籍口,將此事提前辦了。至于如何解這個暴政,董卓和王允等人意見很大,雙方互不相讓。王允認為,蝗神天降,是因為相國執政以來,不恤民情,才至如此。
董卓的結論就比較有意思了,是因為暴君在世,以至“蒼天降怒”。這里的暴君,不是漢獻帝劉協,而隱指已被廢黜帝位的弘農王劉辨。
王允的元年賀大典在建章宮內的神明臺上舉行。按照道理,這個賀典應該初平元年舉行,但去年戰事頻仍,后來十八路諸侯討董,緊接著西遷長安。本來排練到一半的慶典也就不了了之。
歷來的賀年大典都是皇帝先講,但此次例外,皇帝年幼,整個長安有且只有董卓最有資格代理了。
長長的禱文如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以董卓的文采,要想記得,怕也頗費了一番功夫。其實獻帝雖然年幼,畢竟已十歲,真要他來讀這個禱文,操作一番仍然可行,但董卓執意如此,里面的僭越意味,是個人都能看出來。
百官的山呼萬歲聲打斷了劉毅的思路。董卓終于講完了,其實那些禱文大多差不多,無非就是些吉利的話,只是結尾處,那“初平”年號的的闡論,卻多少讓人好笑。
“……愿邦家初興,四海升平,尚饗!”
想著亂成一團的天下,此時從董卓嘴里說出來,多少也有些諷刺意味。
武帝晚年時,崇尚神仙之學,于是建神明臺,用以安置銅柱仙人。有承接天上"甘露"以求長生之意。臺高五十余丈,其上銅人矗立其上,更是高大,手托銅盤,頂天立地,直有開天辟地之威。
在原來的歷史上,神明臺共存在三百余年,魏文帝在曹丕在時,想把此巨人承接“仙露”的銅盤運抵洛陽,搬動時因太過重大導致折斷,斷聲遠傳數十里。后來勉強搬到灞河邊,終因太重而不得不棄置。
一個銅盤尚且如此,整個巨人可想而知。
劉毅抬頭,望著站在神明臺頂的董卓。他一身大紅紫袍,肥碩的身影被日光斜斜拖著,從臺上一路向下延伸。皇帝則被他護持在后,幼小的身子幾乎全被陰影籠罩。
頌文結束后,按程序就該獻舞了。
神明臺下有口大鐘,每當世宗攝取“仙露”時,都要敲鐘以謝天恩,后來皇帝祭祀,爭相效仿先祖,遂城慣例。幾個光著膀子的力士抱住個巨大的木擊子,后退幾步,同聲一喝,踏步向前。那木擊撞在大鐘上,發出“咚”的一聲巨響。
那幾個力士緩了緩,退了幾步,再次用力,撞在大鐘上。這一次比剛才力道更大,劉毅北軍中候,也算天子親信,站在離神明臺頂,離大鐘也近,只覺耳朵“嗡嗡”作響,幾近失聰,整個神明臺都似在搖晃。
不待他反應過來,那幾個力士再次發力,再次敲在大鐘上。
“咚——”
鐘聲響遏行云,直有穿云裂石之威,天上浮云翻滾,也似在應和。
祭祀大典,最佳敲鐘數是一百零八下。但銅鐘和銅人相仿,太過巨大,要響一百零八聲,那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遂改為三下,寓意“福祿壽,天地人”同齊,鐘聲也要一聲高似一聲,寓意國運節節攀升。
神明臺下,是一占地好幾畝的演練場。以為皇帝觀樂,賞舞用。鐘聲過后,鼓樂齊鳴,1百零八個妙齡少女在樂聲中,踏著鼓點從后院徐徐而入,隨著樂聲翩然起舞。
“練時日,侯有望,爇膋蕭,延四方。九重開,靈之斿,垂惠恩,鴻祜休。
靈之車,結玄云,駕飛龍,羽旄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