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襄請神龍助戰,全殲鮮卑胡虜的事情不脛而走,版本有很多,眾人各抒己見,個個說的活靈活現,足夠編輯一本《鎮北將軍與神龍不得不說的故事》,證據就在龍口下游,人人深信不疑。
火藥就消失在這些荒誕離奇的故事之中。
劉襄的目的達到。
他在軍中的聲望如日中天,安平軍將士與有榮焉,北軍將士的抵觸情緒如冰雪消融,只余敬畏,再無恨意,那些民夫更是頂禮膜拜。
所以,對于在冰水里打撈尸體的命令,沒有絲毫怨忿。
尋找鮮卑單于和貴族的尸體,送去洛陽讓皇帝過目,使軍功更加耀眼,這個理由讓全軍上下充滿了力氣,那些來混軍功的更是踴躍,出錢出力,四處調集人手,就怕別人說他們是廢物。
防止瘟疫爆發的理由,讓皮氏縣的全體百姓異常賣力,鎮北將軍真的會治瘟疫,這是有事實依據的,他的話不能不信。
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使出了各種各樣的手段,皮筏、小艇、扎浮橋,撓鉤、漁網、破冰鑿,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劉襄甚至看到了捕鯨槍,帶著倒勾的槍頭,尾端拴著繩索,由床弩發射。曹老板對于改造軍械很有心得啊,最牛逼的是,他還給你上規模,百余架床弩順著浮橋一字排開,向空曠的河面不停的發射,射著什么就拽回來什么。明白的知道他們在打撈尸體,不明白的還以為他們在跟冤魂鬼祟作戰。
幾萬軍民在重新結冰的黃河河道穿梭,人畜尸體不斷被打撈上岸,劉襄不確定那些牲畜的尸體能不能吃,下令一律焚燒,很可惜,很浪費,但面對瘟疫,他不敢有僥幸心理。
讓常年不見葷腥的百姓,眼睜睜的燒掉這么大的一批肉食,這是個反人類的決定。
為了不激起民怨,也怕百姓偷食,劉襄大張旗鼓的在原來的后營之處,建造龍神廟,并以少牢之禮祭祀,然后通告百姓:“神龍示警,水中的牲畜尸體沾染冤魂孽障,絕不可食用,必須以烈火焚燒,否則遺禍無窮,恐會殃及子孫。”
封建迷信不是個好東西,但它真的好用啊,老百姓就信這個,總比派兵在百姓手里搶奪要好得多。
打撈還在繼續,這是個大工程。
鮮卑全軍覆沒的戰報早已送到洛陽,過了幾天,單于和連以及一眾鮮卑貴族的尸體也送到了靈帝面前,劉襄請神龍助戰的消息自然也在洛陽流傳。
龍在大漢是尊貴的神獸,但不是皇室禁忌,沒有什么真龍天子、龍的傳人這種說法,《尚書》、《春秋》、《左傳》、《史記》都沒有“真龍天子”這個詞,“龍的傳人”更是民國時期才發明出來的詞匯。
雖然劉邦稱自己為赤帝子,但那只是為了抬高一下自己的出身,漢代并沒有把龍和皇帝綁定在一起,民間對龍的觀念還是很多的。
龍跟皇權聯系起來,可能是從唐代開始,因為在唐玄宗的時候有一個“千秋節”,當時有一種銅鏡,上面有一條龍,還有銘文“千秋”,這種銅鏡叫盤龍鏡,用途是在千秋節的時候由皇帝頒賜給一些有功的人,或者是由下面的人敬奉給皇帝。這個盤龍鏡當時叫做“天子敬”,從這個角度來講它就和皇權聯系起來了。
真正把龍作為皇帝的象征,是從明代開始的,自那以后,皇帝才開始穿龍袍。把禽獸紋在官服上,也是從明朝開始的,這就是“衣冠禽獸”的由來。
劉襄請龍助戰,只是個神話故事,會讓人高看一眼,沒什么忌諱,甚至很多聰明人還會嗤之以鼻。
崔烈就在私下里評論過:“水攻之法而已,何必說得這般玄奇,自抬身價罷了。”
但這擋不住民間的風傳,劉襄在沒有士人吹捧的情況下,名號第一次響徹大漢。
御龍而戰,誅殺鮮卑單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