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襄的話,唬不住戲志才,在他的觀念里,中計就是智短。
可話語中的豪邁之氣,仍然讓他感嘆不已:“不愧是百戰名將,果然有氣魄,確實令人心折。能戰勝如此豪杰,方顯吾之手段。”
兩人對視片刻,劉襄最后相勸:“開城投降,秋毫無犯,若打破城池,爾等性命不保。”
戲志才在垛口上露著個腦袋,擠眉弄眼的回道:
“劉驃騎莫要大言相欺,想奪城池,放馬過來便是。此為沛王領土,魯王怎愿救濟沛國之民?就怕將軍糧草不濟,灰溜溜的敗退而走,那就有損威嚴了。
依鄙人之見,還是早走為妙,省得敗給我這樣的無名小卒,顏面上不好看呀。”
陰陽怪氣,譏諷嘲笑,劉襄真的很想打死他。
“多說無益,戰場上見!”
說完領兵而返。
計策終究是要落在士卒爭鋒的戰場上的,城上守軍袍服不整,武備不全,戰力一看就不怎么樣。
他要返回軍營,先搞定糧食的問題。
軍營后方正在搭建給難民居住的窩棚,有一部分越騎營的騎兵在指揮民夫劃分區域,建造茅廁,以及教授軍中防備瘟疫之法,大部分人在維護秩序,駱俊已命人煮粥賑濟災民。
三萬災民的消耗,節省一點的話,也就相當于一萬兵卒,對于后勤的壓力不會太大,現在的補給線只有四十里,即便在魯國國都往這里運糧食,也就百余里。
問題就是魯王愿不愿意給糧食?
沛王是盟友,且沛國強大,魯國弱小,沛國的領土和國民,魯王不能霸占,最后都得還回去,賑濟沛國災民,沒好處。
之前魯相陳逸那摳門的態度,魯王的心思一覽無余,他連給大軍供給軍需都不太愿意,更別說救濟災民了。
借糧。
劉襄準備借糧,要向本地大戶借,也要向魯王借。
“軻比能,帶著本部騎兵,以軍營為中心,五十里以內的大戶,一一上門拜訪,就說我要借糧,主動給予的,寫下借條,回頭還給他們,不愿給的,打破大門自己搬。”
“末將遵令!”軻比能率領兩千胡騎出營而走,分隊前往本地的豪強大戶。
劉襄給魯王寫信借糧,所用糧食等打破公丘之后如數奉還,除此之外,還愿付三成的利錢,若公丘不夠,會在沛國的其他城池搬取。
魯王不好搶沛王的資財,他沒這個顧慮。
要么武力強迫,要么利益驅使,想讓人給自己辦事,空口白牙可不行。
處理完糧食的問題,得想想怎么攻城了,有戲志才這樣的謀士在城中,敵人不會有太大的破綻露出來。
依靠營中這一萬步卒強攻,必然曠日持久,不說糧食的問題,劉寵已經出兵沛縣,自己若是遲遲不到,他會被袁紹生吞活剝。
當初選擇突襲沛縣,一是因為湖陸縣能沿著泗水順流而下,直取縣城,二是沛縣位于泗水和泡水交匯之地,攻防俱佳。
若要進攻,可順泗水南下,攻打彭城國都,那是袁紹的治所;若想防守,東有泗水,南有泡水,可據守河道,抵御敵軍攻伐。
但劉寵只有兩萬兵力,擋不住袁紹的大軍。
自己得盡快拿下公丘,渡過昭陽湖,打通魯國到沛縣的糧道,單憑囤積在山陽郡的糧草,是不夠大軍軍需的。
做進攻計劃的時候,覺得公丘不是太大的障礙,這里不是袁紹的重點防御區域,沒有大軍駐扎。
誰能料到突然冒出個戲志才來,原本的縣令不見了,他在城上組織了不少流民中的青壯,加強了縣城防御。
好好的在穎川待著不行嗎?就算要躲避戰亂,你可以去冀州啊,非要跑到幾百里以外的沛國來,雖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