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火藥的事,劉襄沒說,郭嘉、戲志才自然也不會傻乎乎的追問,只是對他口中那個能打敗任何敵人的辦法,好奇不已,也有了各種猜測。
猜測歸猜測,誰也沒說出口。
繼續討論突襲袁紹的安排。
“劉寵的大軍到哪了?”劉襄看著輿圖問道。
戲志才出言回答:“上次通信,已過沛國王都相縣,按時間推算,應該到竹邑了,再過些時日,全據沛國不難。”
袁紹留守的兵力不多,劉寵拿下沛國,只是時間問題,足以截斷敵軍東歸之路。
可劉襄對于一次突襲就打死袁紹的事情,并不看好,他完全可以沿著潁水南下九江郡,躲到淮河南岸的壽春去。
劉襄可不敢帶著騎兵,孤軍追入揚州。
先打了再說吧,能在戰陣之上擊殺袁紹最好,不能也無所謂,下一次再打敗他就是了。
騎兵集結,配上馱馬,帶十日之糧,隨時準備出發。
出發之前倒是有幾件事要先處理一下。
潁川占領了沒多久,雖然心向自己的不少,但也不那么太平,光靠大軍震懾會拖住兵力,所以需要一個本地人安撫。
“認命荀彧暫代潁川太守。”
這個任命其實違反了漢朝的三互法,州郡之長,不可由本地人擔任,邊郡因為沒人愿意去,所以有特旨,可由本地賢才理事。
當初靈帝下這個詔令,其實是為了方便賣官,沒人愿意去邊郡,官位賣不上價啊,這可難不倒身為經營奇才的劉宏,外地人不愿意去,那就賣給本地大戶唄。
反正錢沒少賺,對邊郡防御胡人也還算有點貢獻。
劉襄挺支持三互法的,本地人在當地為官,弊端太大了,任命荀彧也只是權宜之計。
還有就是滿寵和高順都應下了他的招募,因為出兵在外,便被直接帶到了他的幕府。
一提幕府,很多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將軍幕府,凌駕于天皇之上的中央統治機構,但幕府這個東西早在我國的春秋時代就出現了,跟日本幕府不太一樣。
幕府,是指古代將軍外出征戰時,設立在帳幕內的府署,也叫莫府,莫是通假字,通幕。
最早見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
《史記集解》記載:
“將軍出征,行無常處,所在為治,故言‘莫府’。”
“古者出征為將帥,軍還則罷,理無常處,以幕簾為府署,故曰‘莫府’。”
幕府一詞,在初期是指出征將帥的中軍大帳,并不是常設機構。
到了漢代,外戚多以大將軍、車騎將軍的職位輔政,均設幕府,召署名人學士,參與政事,這種風氣就傳開了,變成了凡有開府之權的,都能設幕府。
再后來,三公、權臣、封疆大吏、地方軍閥也都設立幕府,招募親信。
傳到唐朝,連有權利的公主都能開幕府了。最先是李淵的女兒平陽公主,因為掌兵而開幕府,其后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等等都有開幕府的記載。
劉襄的幕府是他的中軍大帳,認真來說,鄴縣的宮城,中軍和四軍的所有士卒將校,還有將作監管轄的工坊、礦區、山林,包括那些他任命的長史、主簿、從事、郎官,都隸屬于他的幕府。
滿寵被他任命為軍正丞,協助軍正夏侯蘭管理軍中法度。
高順帶了本枝三十家投效,據史阿稟報,他跟高干那一枝已經出了五服,幾輩子之前就分家了。
這是個不錯的消息,家人遷到鄴縣附近分田,高順被任命為別部司馬,手下暫時只有幾個族中兄弟,至于要不要組建陷陣營,是不是劃入中軍序列,劉襄還得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