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襄登基的詔令傳遍天下,北方九州之地人人歡慶,大義之名已立,此前分田降稅的仁政得到朝廷正統的背書,百姓心中最后的一絲憂慮也被打消。
民間自發的慶祝活動,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其實,現在的大漢朝廷名義上占據十州之地,只是七國聯盟的地盤占據了兗、豫、徐三州的部分郡縣,而益州的南中七郡也沒實際占領,所以真正的控制區域只有九州之地。
七國聯盟可以用爵位繼承法慢慢熬制,不著急攻伐。
南中其實也不用著急。
南中地區的羌蠻部落不理會朝廷,因為政令傳不過去,就算是知道皇帝換人了,他們也不在乎。
雖然有不少巴人來傳道,讓一些部落首領降低了對朝廷的仇視,但該過的日子還得過,不上山打獵,不下河捕魚,不采集野菜野果,那就得餓肚子,朝廷又不能當飯吃。
而大漢朝廷現在也沒功夫理會南中。
劉襄不是諸葛亮,他不需要從南中抽調人力、資財,供給征戰,只要那里的蠻人不主動找茬,他暫時不準備打過去,那些羌蠻的威脅程度,比不上揚州和荊州。
至于益州北方五郡,雖然養了三萬五千大軍,但主要目標是荊州的南郡。
徐晃的右軍已經全部調到了魚復縣,隨時能夠出川。
魚復縣就是蜀國的公安縣,正史里面,劉備入川之后改的名字,后來關羽敗走麥城,就是因為江陵和公安被吳國占了,斷了他退往益州的道路,再后來的夷陵之戰,老劉也是敗退到了那里,他病死的白帝城,就離魚復不遠。
那是長江出川之地,瞿塘峽的所在,順流而下,過巫峽、西陵峽,破巫縣、秭歸、夷陵,便能打到南郡的郡治江陵。
協助右軍的還有招募巴人、羌人,組建的一萬無當飛軍,此軍現在駐扎在江州,由張任為都尉,嚴顏、王平為左、右司馬。
甘寧被任命為云帆營軍司馬,負責統帶五千益州水軍,也會在大軍東進的時候,劃歸徐晃節制。
這四位,都是人才,召到長安見了一面,就又回益州赴任了。
只是見了一面,考教了幾個問題,隨口鼓勵了幾句話,便讓他們感恩戴德,激動非常。
即便是桀驁不馴的甘寧,在劉襄面前也乖得跟個小貓咪一樣,一點都沒有飛揚跋扈的樣子,錦帆賊的經歷,反而讓甘興霸拘謹異常,這就是他在武人心中的威望。
這就是大勢。
他只是關注一眼,對很多人來說,就已經算是恩德了。
可惜今年旱災,軍糧不足以發動大規模戰爭,他們只能在益州就食。
感謝李冰父子的遺澤吧,都江堰工程讓成都平原成為了真正的天府之國,才能獨力支撐包括益州守備軍團在內的三萬五千大軍。
解放了漢中的糧草。
這批糧食緩解了長安的一部分壓力,從祁山道支援了涼州的建設。
當然,漢朝的時候,都江堰還叫做湔堋,劉襄在那里設立都江縣,改湔堋為都江堰。
說到這,不得不說一下二郎神。
漢代的二郎神不是楊戩,是李冰的次子,協助父親,用了八年時間鑿山開道,建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民間傳說他曾斬蛟鎖龍,協助父親筑堰平患,被后人尊稱為灌口二郎。
劉襄命人修繕李冰父子的廟宇,親筆題字,冊封李二郎為灌江口二郎顯圣真君。
可惜沒有一千兩百草頭神,不太完美。
至于宋代之后才出現的楊戩楊二郎。
他哪能管得著一千年以后的事情。
他是漢代的皇帝,又不是“送”朝的皇帝,輪不到他冊封楊二郎。
西南還算安穩,賨稅已經廢除,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