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何言語教你?
劉襄嗤笑一聲,都這種時候了,還想著談條件嗎?守軍士氣渙散,一眼就能看得出來,只要發動進攻,破城就在當下。
有什么資格談條件呢?
“開城投降,饒你不死。”
封官許愿是不可能的,活命就是最大的籌碼。
“城中百姓無辜,陛下可否放過他們?”要說鄧當心系百姓,那是純扯淡,他說這話就是為了給城里的青壯,還有城外的皇帝一個好印象,免得被砍了腦袋。
“朕,軍法嚴謹,麾下士卒從不騷擾百姓,這一點,用不著你來刮躁。打開城門,出城繳械,饒爾等不死,否則,大軍攻城,打為齏粉!”
劉襄的語氣不容商量,現在就是攜大勝之勢,威逼守軍投降,你越是強硬,他們就越是懼怕。
鄧當敢打嗎?當然是不敢的。
舒縣的守軍敢反抗嗎?他們也是不敢的。
所以出城投降,保全性命,就是唯一的選擇。
過程很順利,圍城的四座營壘,又添了兩萬多人的俘虜,前幾天剛接受改編的山賊俘虜,現在成了看押俘虜的主力。
他們原本是來支援舒縣的。
人生的境遇,就是這么奇妙。
調陷陣營入城接管城防,主要是防備糧倉遭人破壞,舒縣是產糧大縣,這一季的新糧剛剛入庫,還沒來得及運走,正好充做軍糧,支撐攻伐揚州的后續戰事。
劉襄沒有入城。
禁軍主力還在追殺敗兵,戰斗還沒結束,身為主帥,他不想脫離戰場。
瑣碎的事情很多,幸好禁軍的中低層軍官已經鍛煉了出來,多管一些俘虜,完全沒有問題,大多數的老兵,也認識了不少的字,簡單的算數、記錄,難不倒他們。
軍中推廣識字很多年了,安平軍大多數正卒都會計算自己的軍餉,能夠默寫軍規,會背千字文的也不少,放出去,做個鄉、亭的啟蒙先生,也是沒什么問題的。
給俘虜登記名冊,計算一下收繳的兵器,對他們來說,沒什么難度。
前面抓,后面記,一直忙碌到入夜,騎兵追殺了二十里,方才收兵回營。
城內城外,總計俘虜了六萬五千多人。
擊殺敵軍六千有余,繳獲刀劍四萬多柄,長矛大戟五萬多桿,長弓八千張,鐵盾三千面,木盾沒來得及收攏,戰馬八十匹,馱馬兩百余匹,牛、驢等大牲畜一千八百多頭,大小輜重車輛四千多輛,糧草八萬多石。
城中糧庫存糧,一百一十八萬石。
這個數字,劉襄不滿意,舒縣的田地很多,具體有多少,縣里的黃冊不可信,但他估計,絕不少于三萬頃,一季產糧不會少于九百萬石,廬江可沒廢除口賦、算賦等等苛捐雜稅。
在幣制敗壞的揚州,繳稅的大頭可是糧食。
而糧庫里的存糧,太少了。
看樣子,那些大大小小的世家豪強,偷稅漏稅很嚴重啊。
劉襄覺得,他們需要教育。
當然,這事不著急,先把那些俘虜弄明白,把軍事捋順了,其他的,自然就平順了。
第二天,忙碌的甄選俘虜就開始了。
來到舒縣以后,兩次作戰,總計俘虜八萬一千人。把所有世家豪強子弟剔除出去以后,余下七萬六千多人。
承諾戰事結束之后,給他們分田分地,人心一下子就拉過來了。
用分田拉攏底層百姓,是劉襄百試百靈的好辦法,他能走到這一步,就是那些連飯都吃不飽的黔首小民,把他抬起來的。
這些人不識字,沒學問,圣人文章、兵法韜略,他們一概不知道,但他們能分得清誰對他們好,他們知恩圖報。
他們,才是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