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襄治下一共有十六處常平倉,每倉儲糧三百萬石左右,可為大漢百姓續命六個月。
這是穩定天下的根基。
為了交州戰事,不得不開倉。
“只希望新糧收割之前,不要有大規模的天災。”劉襄擔心的是江南,因為常平倉大多設在北方,襄陽常平倉是最方便支援南方的糧倉。
這里儲糧兩百八十萬石,足夠賑濟兩百萬災民半年所需。
若劃作軍糧,夠十萬大軍吃兩年半,但只夠交州的六萬人馬,五個月的征戰所需。
遠征是極其考驗國力的事情,成本太高了,大部分的糧食,都消耗在了運糧的途中,這還是全程都能水運的結果,陸運消耗更大。
沒有千萬石糧食的庫存,北伐和西征就只能是個腦海中的想法。
反對開常平倉的大臣并不多,因為還有一個半月,南邊的莊稼就能收割,江南百姓基本上能夠自給自足,還能為交州的戰事提供一部分補給。
戰爭的發起還是有點早了,江南剛剛平定,朝廷需要跨越半個大漢為前方送糧,劉襄有點心疼那些路上的消耗。
第一批四百多艘運糧船已經沿漢水南下,裝載的二十萬石糧食會過長江,入湘水,送往始安,供給前軍和右軍。下一批運糧船還在征集,會送去贛水,供給樂進所部。
船只的運力,他有些不滿意,這些年發展水軍,目光全都聚集在戰艦上了,對運輸船的改進不多,特別是內河航運,幾乎就是放任民間自發的升級換代。
基本沒什么進步。
主要是北方的河流都只能季節性通航,運輸的主力還是陸運,他兩輩子都是北方人,思維上難免存在盲區。而他的核心幕僚,也都是北方人,水運在他們的心中,只是輔助手段,認為現有的船只足夠使用。
所以出現了造船技術夠用,但貨運船只還是老式船型的搞笑行為。
其實也不需要大改。
拿載重五百石的平底商船來說,長、寬不用變動,船型稍作改進,只要在龍骨處做一些配重,提供更加穩定的重心,然后加高一些船舷,就能成為雙層貨倉的船只,載貨量至少提高六七成。
技術上完全沒有難點,別說現在的技術有所提升,就是原本的大漢造船技術,也夠用了。
三層的斗艦,四層的樓船都能造出來,雙層的貨船怎么可能造不出來?
結果運輸船全是單層貨倉的烏篷船。
還是不夠重視水運呀。
有了能夠全年通航的長江水系,這個短板一定要補上。
“來人,傳令王興,命將作監的船匠設計一款長二十丈,雙層貨倉,載重千石的平底運輸船,告訴他們,增高桅桿,加大船帆,提高速度。”
劉襄還有閑心考慮貨運船只,是因為他看不起士燮。
關羽帶著前軍一半的兵力進了廣信,五千甲士守衛交州數得上號的堅城,給士燮十萬大軍,也不一定能打的下來,至少守上兩三個月沒什么問題。
何況城外還有五千甲士,交州人未必能夠全力攻城。再有個把月,右軍的一萬甲士也能趕到始安,廣信城就更加穩固了。
至于水軍,完全就是碾壓,大小戰艦兩百艘,別說橫掃交州水域,就是放眼整個世界,也是數一數二的水上力量。
打交州的難點在于地形和氣候,兩處戰場都避開了跟著土人鉆山林的惡劣情況,他不覺得會出現大規模傷損導致戰敗的可能。
而交州的戰況比他預估的還要輕松。
水軍這邊根本就沒有戰事發生,在揭陽登陸的時候,城里的人直接就投降了。青壯都被士武這個南海太守拉到了七百里以外的番禺,揭陽就是個竹木結構的寨子,連夯土城墻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