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六年,八月。
一直待在湖廣地區研究水稻的朱橚回京。
雖然大明已經有了大半個地區作為糧倉,但是優質水稻的培育,在什么時候都不存在過時,這也是天下人賴以生存的基本。
回京的朱橚,在第一時間就會召入宮中。
對于這樣的農業人才,朱英自然是極其重視。
“此番五叔一去數載,侄兒甚是想念啊。”
朱英笑著跟朱橚說道,讓他隨自己一同進入到書房里。
宮女也是馬上端來熱茶。
“有勞太孫掛念,這次去到湖廣收獲甚大,根據太孫的水稻雜交之法,現在已經發展出了許多優質水稻,產量每年都在穩步上升,只是在蟲害這塊,暫且還沒找到合適的應對之法。”
“蝗蟲之災,尤為龐大,也只能是以人力捕殺,才能有所減緩。”
“若是能夠找到滅蟲之法,那必然水稻產量更為高漲,可惜的是,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思路。”
“這蝗蟲,唯有蛤蟆與一些鳥類好捕食,因此在湖廣地區,我便讓眾多農戶多多飼養,也算是能夠減少一些蟲害了。”
見到朱英,朱橚就忍不住開始講述起自己在湖廣的一些事情。
現在的朱橚,雖然穿著綾羅綢緞,但面色黝黑,皮膚粗糙,哪里還有半點養尊處優的樣子。
這是真正的自己下田,整日醉心于研究之中,深得朱英敬佩。
“蝗蟲之害,確實是難,想要徹底消滅,幾乎不太可能,能夠有所減緩,已然是極為不錯的。”
“我在京師,聽說五叔的水稻研究已經有所突破,試驗田產量,每年都在高漲,這真是大好的事情,對于大明,五叔有著大的功勞。”
“只是在這方面,我能力微薄,也只能靠五叔獨自探索了。”
朱英以茶代酒,向朱橚敬道。
“當不得太孫如此。”朱橚連忙說道。
這次他回京,主要還是因為朱英馬上就要即位的事情,而且現在研究已經到了一定的瓶頸,不是說守在那邊,就能有所收獲。
朱英道:“一人計短二人計長,此番五叔難得回來,也可多去農學堂看看,現在已經有不少優秀學子,對于農業也算熟悉。”
很早之前,朱英就開設了農學堂,然后由朱橚來負責。
顯然朱橚只是個研究性的人才,在教學方面,就顯得呆板了許多,這讓朱英也很無奈。
沒有辦法,那就只能讓朱橚掛著這名頭,相當于名譽校長的概念,然后再培養其他的老師和學生。
“這次回來,我準備潛心寫上一些心得,最好能夠寫成書。”
“在農學這塊的典籍太少了,以至于無可才考,所謂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現在我只能先栽樹了。”
朱橚頗有些無奈的說道,農業發展至今,典籍少得可憐,很多懂得農學的,可能大字不識,全憑口口相傳。
想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綱領,這何其困難。
朱英道:“最近在宮里,成立了一家科學院,是關于各類學說的,包括農學也在內,向天下發出招聘。”
“還有我準備打造一本典籍,把天下所有的知識,都概括進來,這樣后人查詢學習,就顯得方便許多,也能讓一些珍貴的知識,得以能夠保存下來。”
“目前這項工作,正交給教育部的劉三吾在主持,他正在召集天下有學之士,共同完成。”
朱棣沒可能靖難了,但永樂大典,還是要編纂的。
事實上這個工作朱英已經準備了很久,但是考慮到現在大明疆域正在不斷加大,也在融入其他文明的知識,因此現在對于人才的招募為主流。
現在來說,基本上是可以開始了。
這并非是叢書,而是類書,類書就是將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