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要起個早五更、趕個晚大集了。”方才耽擱時間太多,陳忱看看升起的日頭,催促起來。
~~~~~~~~~~~~~~~~~~~~~~~~~~~~~~~~~~~
眉州人都說,先有中巖寺、后有峨眉山。
中巖的寺廟始于唐朝中葉,由天竺高僧所立,后陸續擴建,終成為今日所見的宏大寺廟群。
整個寺廟群分下寺、中寺、上寺。下寺座落在岷江之畔;中寺掩在半山腰的叢林中,距離下寺五里;上寺翹然于峰頂,距離中寺亦是五里。一條石梯小道盤繞巖邊林中,將三寺串在一起。
中巖書院就寄身于這中巖寺中,起先是以中寺后院為講堂。其創辦者王方王老夫子,將書院建在寺廟中,一是這里環境清靜、優雅,遠離城市,正適合傳道向學:二是寺廟住持乃是他堂兄,一家人自然好商量。
慶歷興學后,來書院求學的人數暴增,王方便在縣衙的幫助下,又將上寺和下寺空置的禪院盤下來,修葺之后,作新增的教室、宿舍……雖然宋人崇佛,但僧侶人數遠無法與五代相比,這都得感謝周世宗柴榮,一道旨意命天下僧尼還俗,至今宋帝國還受益于此,大量廢棄的禪院便是明證。
此刻,陳恪等人并千余報名入學的士子,被引到寺后的講經臺下,那昔日的高僧講法之處,有一塊容納千人的大坪。
一個穿著白綢襕衫、頭戴黑色幞頭的中年人,出現在講經臺上。待學子們安靜下來,他才自我介紹說姓袁,是書院的執事:“爾等既然有備而來,本院的好處本人自不消贅言。只說說本院的架構……我中巖書院有三級六堂。初級三堂設在下寺,中級兩堂設在中寺,高級一堂設在上寺。”
“爾等入門考試之后,成績合格者,進初級之‘仁’、‘義’、‘禮’三堂學習。一年半后文理通者升入中級之‘智’、‘信’二堂學習。再過一年半,經史兼通、文理俱優者升高級之‘率性堂’學習,積滿學分,方可畢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袁執事最后道一聲:“接下來,便是本院的入門考試,爾等需用心應答,這關系到諸位今年能否入院。”說完便敲響了臺上的一面金鑼:“領取號牌之后,找到相應的考場進行初試。”
馬上有書院的人,抬著籮筐向學子們分發號牌。陳恪得到了個丁字號,與蘇轍同號,蘇軾和五郎一個甲字號,一個戊字號,四人便分頭去找各自的教室。
陳恪和蘇轍的考場,在講經臺東側的一間禪房,兩人到時,前面已經有二十多人人在排隊。學子們一個一個的進去,最多盞茶功夫便出來,有的淚流滿面,有的面色凝重,沒一個神態輕松的。
“難道一個也沒錄取?”蘇轍也有些緊張道。
“不會的,八成是不當場宣布。”陳恪寬解他一句,見前面一個出來,便道:“該我了,等我的好消息吧。”
“嗯!”蘇轍重重點頭道:“三哥定然沒問題的!”
“嗯……”陳恪心里亦有些小惴惴的,深吸口氣,便踏進了禪房。
禪房里,擺著一張長桌,長桌后,坐著三個中年儒者。待陳恪進來,中間那個便發話道:“關門。”
陳恪照做,回到屋子中央站定,便聽那人問道:“姓名、年齡、籍貫。”
“陳恪,十四歲,青神人氏。”
“之前在哪里上學?”中巖書院是這年代的中學,讀書人一般會先在私塾或學館中,接受完整的小學教育后,才會來這里深造。
“學生未曾就學。”陳恪老實回答道:“在家自學的。”
“自學。”三個儒者笑起來道:“都學了些什么呀?”
“先治小學,爾后習《十三經》。”
“學到什么程度?”
“一知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