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大意!"趙宗績還沒說什么,耳聽八方的陳希亮轉過頭來訓斥道:“鎖廳試盡管錄取人數(shù)要多些,但考生的水準要高很多,不比正試簡單多少!”
“好好……"陳恪趕緊虛心認錯,截住陳希亮的話頭。
什么叫鎖廳試?這是宋代科舉中,針對‘有官人’的特殊考試。所謂‘有官人"是宋代官員中的特殊群體……比如靠父輩恩蔭、以軍功、或者通過非進士科考試取得官職的,總之一句話,就是那些沒考中進士,就當上官的。
按說,考進士也是為了當官,當了官何必再考進士?然而在宋代官場,進士才是正途,提升快、面子大、名聲好,朝廷地方的高官,全都要進士出身才能擔任。而所謂的‘有官人"則被稱為雜途出身,多半被閑散置之,或者困頓于底層不得提升,且一旦出現(xiàn)問題,背黑鍋的總是他們,沒辦法,誰讓他們不是正途出身呢?
所以這些‘有官人’紛紛參加進士考試,以求提高政冶地位,獲得更好的發(fā)展。而宋廷對‘有官人’參加進士考試的態(tài)度,也是經(jīng)過一個從禁止到限制、到允許直至放任的過程。
宋初,開國君臣總結唐末五代以來,武將專權所造成的政權更迭、民不聊生,開始有意識的用文人治國。作為廣納天下才俊的主要手段,開科取士便成為重中之重。為了以避免權勢之家,侵害平民士子的利益,樹立科舉考試的公平形象,禁止‘有官人’參加科舉。
然而這與官員們的利益相悖……宋朝對官員的恩蔭之濫,前無古人,當官的只要別犯錯誤,再不濟,到末了總能蔭上一子。至于那些位高權重的升朝官,更是能蔭上好幾個子弟。所以歷代官員前赴后繼。一點點撬動了這項祖制。直至將其變?yōu)闄噘F們的盛宴。
先是到了太宗朝,有官人可以鎖廳應舉,即在單獨的考場考試,考完后由禮部單獨批閱,并呈皇帝過目,以避免徇私舞弊。但當時合格后只能遷轉官階,并不能獲賜科名,以表示朝廷對科名的珍惜,不輕授與的態(tài)度。而且不第者還將被取消本身的官職。推薦保送他們的長官,也要受到懲罰,顯然朝廷對有官人參加科舉,還是持消極態(tài)度的。
在這樣苛刻的規(guī)定下,許多官員都不敢要求應舉,即便愿意冒險一試,地方的解試官及舉薦官也不敢輕易同意。這樣的規(guī)定顯然對官員應舉不利,自然遭到反對。后來到了真宗朝。才對及第者一視同仁。但有官人不授狀元,以示朝廷對寒門士子的‘愛護’。
到了本朝,趁著孤兒寡母好欺負,在官員們不懈的呼吁下,對鎖廳應舉的限制開始放松,先是不再處罰落第者及其保送人,又將有官人應舉的次數(shù),從一次增加到兩次。直至無限次。到如今,有官人除了要單獨考試、且不能中狀元之外,已經(jīng)與普通士子沒有任何區(qū)別了。
而且當初為了保護平民士子,命有官人鎖廳應舉,單獨閱卷、單獨錄取的措施,也隨著參加考試的平民子弟激增,變成了一項特權……要知道。在文教發(fā)達的江南地區(qū),取解試的錄取率,達到一百中一,一百個人里,才能中一個。哪怕在文化最不發(fā)達、應試人數(shù)最少的西北,也要十個里才能中一個。
而鎖廳試的錄取率是十中取三……是在江南考試的三十倍,在西北的三倍。并且我們知道,對有真才實學者,錄取比例越高,取中的概率便成倍增加。而且官宦子弟兩極化嚴重,固然存在陳希亮所說的那種,優(yōu)越條件下培養(yǎng)出來的尖子,卻也存在大量不學無術,想碰運氣的二世祖,這就更增加了真才實學者的錄取幾率。
簡單分析之后,如果陳恪還沒有自信的話,那他真要去看心理醫(yī)生了……
~~~~~~~~~~~~~~~~~~~~~~~~~
“唯一所慮的,是那個謝學士。"到了國子監(jiān),等待入場的時候,陳恪小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