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件事,”趙宗績嘆氣道:“真是多事之秋啊。”
“何事?”
“還能是什么?河工唄。”趙宗績苦笑道:“自古竭天下之力治河者,莫如本朝。然而黃河卻偏偏和本朝過不去……”
又是河工……
治理黃河,是大宋王朝無法逃避的宿命話題。但自從四年前的六塔河之獄后,很長時間沒人敢提治理河患一事。然而黃河依舊泛濫成災,兩岸百姓仍深受其苦。
如果說誰對此耿耿于懷、寢食難安,那一定非富相公莫屬。
嘉佑元年,在文彥博和富弼的支持下,朝廷試圖用六塔河給黃河減水,以堵塞商戶決口,使北流的黃河恢復東流。
剛開始時還好,但當決口合攏后,水流量突然間增大,滾滾洪水倒卷回上游,造成了商胡重新決堤的悲劇。
災難發生后,朝廷根本無法挽救,只能聽之任之,讓洪水想怎么流就怎么流……當然,遵循自然法則,水往低處流,它一定會根據地理地貌,自己從新找路入海的。
依照自然的結果,就是黃河分叉了——今年夏天的一次決口后,黃河成了一條二股河,即在中下游,向東分出了一條支流,它下接界首河,在冀、魯之間入海,與北流一道,分擔著上游的來水。
當富弼得知這一情形后,那叫一個五味雜陳。這條東流不就是當初六塔河工程的初衷么?六塔河減不了水,這條東流來減……就像是老天爺開的一個玩笑。
但無論如何。老天爺給了機會,就看你要不要了。
這一次,富相公不愿像慶歷八年那次,再因為朝廷大臣們的鴕鳥心態,空把治水的黃金期都錯過。他要彌補嘉佑元年的過失,把黃河給治理好!
于是他頂住壓力裁軍,終于擠出了每年數百萬貫的經費。準備大干一場。
但是怎么干?不是他能說了算,何況有了嘉佑元年的前車之鑒,富相公變得格外慎重。他禁不起再一次治河失敗了。一定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再開工!
于是朝廷下發諭令,命大臣就河工事暢所欲言!
基本上,暢所欲言跟吵架是一個意思。
對于究竟該如何施工。朝廷吵來吵去,有人說,應當阻塞北流;有人說應當裁彎河床;有人說應當修減水河……不過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都希望黃河能恢復東流。
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黃河北流,使宋朝的馬其諾防線——東起滄州、西至保州的五百里塘泊淤塞,讓宋朝的文官們寢食不安。二是黃河北流,嚴重影響到汴河水源,繼而威脅到漕運。
即使汴京百姓,都知道這座人口百萬的超級城市。是靠著源源不斷的漕運,才一直保持著生機與繁榮的。如果漕運出了問題,大宋朝只能遷都了……
鑒于這兩點,似乎別無他選,只能恢復黃河東流。
只是士大夫們怎會放過。這個顯示自己的博學的機會?于是各種意見紛紛出爐,到現在還爭吵不休。
趙宗績在御前觀政,自然少不了被殃及池魚,官家要求他們幾個,就此寫一份奏章,將自己看法。以及理由寫出來。
“想必此時,趙宗實已經拿到底稿,正在潤色了吧?”趙宗績酸不溜丟道:“我卻一個字都沒寫。”
“怎么不寫?”
“還不是你害的。”趙宗績對陳恪苦笑道:“我這幾年,愈發相信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句話了,沒有親眼看過二股河,如何下結論?”
“這樣做是對的,”陳恪點頭稱贊道:“那幫坐井觀天,便以為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家伙,是不可能找到正確的對策的。”
“可是沒時間給我考察了。”趙宗績道:“官家三天后,就要奏章。”
“如實說就是。”陳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