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脫了那只黃毛鼠輩,莫問一路向北,數日之后來到了高句麗境內。來到此處之后莫問又調頭回了燕國,原因是高句麗族人不通漢話,說的言語他一句也聽不懂,無法探問枯木嶺位于何處。
自邊境詢問了牧民,確定了枯木嶺的方位,莫問立刻北上尋找,但兩日之后又調頭回返,按照那牧民所說路徑,他跑出了一千多里也未曾見過枯木嶺。
再度找到牧民,詢問之后對方又指了一個大概的方位,這一次連方向都指錯了,指的是往東。心中存疑,莫問便多問了幾人,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些人所指的位置各不相同。
到得此時莫問方才醒悟了過來,燕國人信奉的是薩滿教,對于道士有著強烈的排斥,加之子嗣兄弟多有死于由道人率領的趙軍之手,故此對于道士極為厭惡,這些人見他可以空來空去,知道不是善茬,不敢不說就故意指錯。
無奈之下莫問只能封點他們的穴道進行逼供,連續逼問數人,終于確定了枯木嶺的所在,連夜北上,四更時分尋到了枯木嶺,這處禁錮是一處五里見方的荒山,山上沒有積雪,自遠處很容易辨別,禁錮里有不少干枯的樹木,大部分樹木已經倒伏,這里算得上比較柔和的禁錮,并沒有尸骨散落在外,在避風的南坡有著十幾口由樹木摳挖而成的棺木,細數之下共有十四具,而文集上恰好記錄了十四個異類的姓名,這就表明這些人來到此處之后都是自葬己身,以免暴尸荒野。
這處禁錮的氣息并未完全阻隔,至少山風可以吹進去,為保萬無一失,莫問繞山一圈,高聲呼喊,確定阿九不在此處方才抽身南下。
南下之際莫問偏行東南,前去搜尋一處位于海邊的禁錮。
九州各處的景象和民風各不相同,莫問心急如焚,無心境去觀山看景,也無心境去體察民風,中途不時感覺到各種異類,也無心去查探究竟,由于受到了路人的蒙騙,北上枯木嶺用去的時間比他想象的要多,必須加緊趕路,不然無法趕在正月十五之前到達淮安與老五會合。
莫問耗時數日離開高句麗,橫穿燕國,回返趙國,到得趙國他對環境就很是熟悉了,下一處禁錮位于白郡境內,當年是由檀木子領軍收復的。
他曾經被趙國封為白郡王,但他并未受封,出于用人不疑的考慮,他也很少來白郡督查檀木子,但他經常得到白郡的戰報,也有東北三郡的地圖,故此很快找到了位于尜州的那處禁錮,這處禁錮位于海邊的山崖下,在犬牙交錯的巖石叢中有一處百丈見方的平坦沙灘,很像圈養牛羊的土圈,扔山石下去,離地丈許就會被彈飛,沙灘上殘留了五具被鹽水浸泡而未曾腐爛的尸首,一條花蛇,兩只沒了羽毛的禽鳥,剩下兩只皆是皮毛無存的狐貍。
莫問于崖頂做了短暫停留,上清設置了這些險惡的禁錮是為了懲罰犯錯的異類,而懲罰的目的是為了震懾異類,令它們謹守教規。三清之中只有上清招收異類弟子,這一舉動本來就很受爭議,倘若異類弟子不守教規,與人類通婚,其后果就是擾亂人倫,混亂血脈,屆時人類就有滅族之虞。故此上清對于這一罪過進行嚴懲也不算錯。
但莫問對此仍然感覺不妥,刑罰源于法,法是末流,使用刑罰只能令人害怕,并不能令人悟道。況且囚禁至死也有一罪雙罰之嫌,仿若犯錯,要么囚禁,要么大辟,這兩者豈能同時施于一人。
片刻過后,海水漲潮,那幾具異類尸首隨著海水的涌動時起時落,莫問嘆氣過后轉身離開。
莫問回到尜州,留下銀錢命食鋪烘烤干糧,離開食鋪尋到鞋帽店購買鞋子。
進得店鋪,站柜的是一個婦人,莫問沖那婦人說道,“店家,可有我能穿的鞋子?”
那婦人聞言沒有答話,而是直直的看著莫問,莫問有感,側目打量那婦人,那婦人很是年輕,衣著簡樸,眉心處有顆胎記,面相有幾分眼熟